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法律中规定取保候审判缓刑吗?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法律规定取保候审后能否判缓刑应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来认定,取保候审与缓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取保候审只是暂时获得自由的强制措施,而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的措施,最终判决结果由法院决定。

法律分析

一、法律中规定取保候审判缓刑吗?

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是有可能会被判处缓刑的。

取保候审后能否判缓刑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法犯罪事实来认定,如果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悔罪表现比较好,放在社会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判处缓刑。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期间,公检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而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后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但最终判决结果,由人民法院审理确定。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有哪些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责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关于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与能否判处缓刑没有直接关系,取保候审只是通过交纳了一定的保释金,可以暂时获得人身自由,至少犯罪事实的认定和判决需要根据公安机关的证据搜集情况而定,也不影响法院的最后判决结果,是否判处缓刑应当结合当事人认罪态度和造成的犯罪事实影响来界定。

取保候审的措施是人民检察、人民法院或者是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当中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但是缓刑是人民法院在定罪量刑的时候所适用的一种刑罚执行的措施。因此取保候审对于缓刑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在适用取保候审之后有可能在适用缓刑。

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取保候审是在刑事诉讼期间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而缓刑是对已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刑罚的一种制度。取保候审并不直接影响是否能被判处缓刑,最终判决结果由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因此,取保候审可以为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暂时的人身自由,但是否判处缓刑需根据当事人的悔罪表现和犯罪事实影响来决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