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以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故意杀人罪中的定罪意义。直接故意分为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而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在危害结果的发生方面,两种故意有明显的区别,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而直接故意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此外,对于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根据《
法律分析
(1) 认识因素存在差异,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而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故意杀人罪是指以非法手段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在主观恶性方面,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等犯罪行为相比,其恶性程度更高。因为故意杀人罪直接导致了他人的死亡,而盗窃罪和抢劫罪虽然同样会造成财产损失,但所侵害的财产价值相对较小。此外,故意杀人罪所侵犯的是人身权利,其对受害人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更大,因此其主观恶性也更高。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以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故意杀人罪中的定罪意义。根据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情形,其中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因此,在定罪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