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字的基本解释:(1)(名)檄文。(2)(动)〈书〉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檄的笔顺是横、竖、撇、点、撇、竖、横折、横、横、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捺。
檄字的笔顺图解
共十七画
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檄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檄的拼音为xí,部首为木,结构为左中右结构,注音为ㄒㄧˊ,笔顺编号为12343251141533134。
檄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点此查看檄的详细内容
(1)(名)檄文。(2)(动)〈书〉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二、辞典解释
【檄】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檄读音:xí怎么读:名词 古代用于徵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文选.曹植.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动词 用檄文饬令、告知等。《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于是急檄属官,设法补解讫。」《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禀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去。」 【檄】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基本字义檄读音:xí怎么读:古代用于徵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 【组词】:羽檄
三、详细解释
名词(1) (形声。本义:檄文)(2) 同本义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4) 泛指信函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动词(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四、康熙字典
檄【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唐韻》胡狄切《集韻》《韻會》《正韻》?狄切,?音薂。《說文》下尺書也。《顏師古曰》檄者,以木?爲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漢·申屠嘉傳》爲檄召通。又有急,則加以雞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記·漢高紀》以羽檄徵天下兵。又《韻會》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諭百姓之書也。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漢《司馬相如·諭巴蜀檄》、魏《陳琳·討曹操檄》皆是。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又長檄,印封長牒也。《後漢·安帝紀》民窮困道路,欲歸本郡,在所爲封長檄。又檄櫂直上。《爾雅·釋木》無枝爲檄。又檄糴,疾貌。《嵆康·琴賦》懰檄糴以奔邀。又《唐韻》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賦》誅戮峻于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同期,動不安而齊約。
五、百科解释
檄(xí),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
下面介绍下檄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檄】字的诗词有: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檄·羽檄本宣明》、《滨州道中·身随符檄塞垒》、《转运判官·谈经草檄鬓华生》、《寄黄州赵驾庚辰入蜀舟次黄冈适赵倅奇夫檄行》、《被檄北征从宣威幕公之招也》、《得台檄视堰至上皇设黄籙会北友自无而于得孙》、《寄李悦夫时监成都军资库茶马司檄兼僚属闻近》、《宣檄随府初程得风》、《送汪汝冯沿檄造朝》、
关于【檄】字的成语有:
传檄而定、飞书走檄、捧檄色喜、羽檄交驰、檄愈头风、传檄可定、千里移檄、羽檄飞驰、
关于【檄】字的组词有:
版檄、策檄、唱檄、檄籴、符檄、笺檄、陈琳檄、捧檄、相如檄、台檄、檄文、檄羽、檄移、檄书、檄笔、檄定、檄手、檄牌、
关于【檄】字的书法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