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没有简称,它的意思是第一大章的第二小节,本身就已经是很简短的称呼了。第一章一般用作书刊或教材的编排,是对于一个完整问题的描述,通常一章由几节组成。章节,是文章的组成部分,通常一本书分为若干章(一章相当于一篇文章),一章又分为若干节(一节是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长篇文章在结构上的部分和段落。一般为篇中分章,章中分节。章节的划分会使文章结构更加分明,同时也会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航海学第一章简称汇总
括号里是俺给的方便你理解的说明。
1. TC:True Course,真航向,正北到航向线的夹角。
(船头往东的话,TC=090。注意如果船要往东开090,但北风凛冽,那么舵工会把船头指向085左右,这时候TC=085哦,虽然航迹线是在090上)
2. GC:Gyro Course,陀螺罗经航向。
(电罗经指的方向,舵工操舵时看的那个航向。一般电罗经的误差为0,所以TC=GC)
3. TB:True Bearing,真方位:正北到物标的方位。
(北极星的TB近似=000,中午太阳的TB=180)
4。 GB:Gyro Bearing,陀螺罗经方位。
(开车往东,发现右前方45度有个美女,那么那美女的GB=090+045=135,明白了吧,而那个右前方45度表示为舷角Q=+45,如果是左前方45度,表示为Q=-45)
5. MC:Magnetic Course,磁罗经航向。MC=CC+Dev
(磁罗经指的方向,在舵工操舵位置的前上方有反光下来的罗经,看到过的吧,舵工看到的是CC,经过自差表修正才是MC)
6. CL:Course Line,航向线:船首尾线往船头方向的延长线。
7. MB:Magnetic Bearing,磁罗经方位.
8. CC:Compass Course,罗航向。
(舵工看到的磁罗经的航向是CC,实际船走的是什么TC呢?先TC=CC+Dev+Var,也就是要做2次修正,分别针对自差和磁差)
9. CB:Compass Bearing,罗方位。
(参考第8条)
10. Nm:Magnetic North,磁北。
(磁罗经的北方向)
11. Nc:Compass North,罗北。
(罗经的北方向)
12. Nt:True North,真北。
(真正的北方向,电罗经几乎没误差,所以电罗经的北方一般就是真北)
13. Var:Variation,磁差。
(由于地球磁场引起的的误差,在海图上能查到)
14. Dev:Deviation,自差。
(由于船的磁场引起的误差,二副负责做的自差表,要贴在驾驶台里的。TC=MC+Var=CC+Dev+Var)
航海学中的以上知识,主要运用初中时的平面三角的角度加减法。只是角的2条边分别有了实际意义。觉得难的话是因为初中老师教书本知识时太让理论化了,学生的脑子被僵化了。不用怕。
还有问题就补充问题,俺来补充回答,不用急着加分。
别看那个图了,那个图看起来直观,其实只会让人糊涂,记住TC=MC+Var=CC+Dev+Var就行了,TB=MB+Var=CB+Dev+Var是同理,没必要记。
鲁滨逊漂流记第一章第二节概括
《鲁滨宾逊漂流记》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1651年8月,鲁滨逊·克鲁索违背父母希望他去从事法律专业的意愿,下海启程前往赫尔的女王港。旅程十分颠簸,船在暴风中遇险,然而出于对航海的执着,鲁滨逊再次远航。这次,船被塞拉海盗劫持,鲁滨逊沦为摩尔人的奴仆。两年后,获得摩尔人信任的他带着一名叫苏利的小男仆逃跑。在西非海岸,一艘葡萄牙航船的船长救了他。他随船去了巴西。在船长的帮助下,鲁滨逊获得了一大片种植园。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是英格兰小说家、记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9月13日-1731年4月24日)最著名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该作品被翻译成为法、德、意、荷、中等各种语言版本。
小说讲述了热衷航海的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几次航海的经历,其中1659年的那一次为重点。此次航海中,主角所乘的船遇上海难,他作为全船唯一的幸存者在一个偏僻荒凉的热带小岛上度过了28年的时光。在此期间,他在岛上积极面对困境,通过狩猎、捕捞、采摘水果、开荒种植、圈养野山羊等途径解决生活问题,还从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被俘虏的加勒比原住民“星期五”,“星期五”后来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最后鲁滨逊协助一艘路过该岛的英格兰船只的船长平定了水手叛乱,并乘此船回到了原来的社会。
这个故事的创作一般认为是受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科克(alexander
selkirk,亦作alexander
selcraig)的亲身经历启发。1704年,塞尔科克在一次远航中被抛弃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叫做más
a
tierra的荒岛上生活了四年零四个多月,于1709年被救返回英国。笛福以塞而科克的经历为主线写就《鲁滨逊漂流记》。
高中物理3-1教科书第一章分哪些小节,都是什么?
第一章 第一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第一章 第二节 静电力库化定律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场强度 第一章 第四节 电场中的导体 第一章 第五节 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第一章 第六节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关系第一章 第七节 电容器与电容 第一章 第八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一章 第九节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高中生物必修123总结
必修一http://wenku.baidu.com/view/66c9a100a6c30c2259019ed0.html
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分析 豌豆杂交实验 的结果,发现了 生物遗传 的规律。
2. 去雄 。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
(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用纯种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
2.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和 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同一性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结合。
3.表现型指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
第二章第一节
1.减数
2.精原细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 体细胞 的相同。
3.在减数第一次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构成,这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 着丝点 连接。
4.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 ,一条来自 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第二章第二节
1.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完整性 和 性 ,
(2)在体细胞中基因 成对 存在,染色体也是 成对 的。在配子中基因只有 一个 ,同样,染色体也只有 一条 。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父方 ,一个来自 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
2.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 3 对是常染色体, 1 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 异型 的,用 XY 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 同型 的,用 XX 表示。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 性 ,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 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第二章第三节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 基因 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 性别 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 伴性遗传 。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3.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4.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在 大小 和携带的 基因 种类上都不一样,X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 少 。
第三章第一节
1.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6.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
第三章第二节
1.DNA是一种 高分子 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个 4 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
2.结构特点
3.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 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 胞嘧啶(C)的量。
第三章第三节
1.DNA的复制概念:
2.时间:3.场所: 细胞核 。
4.过程:(1)解旋(2)合成子链: (3)形成子代DNA
5.特点:(1) 边解旋边复制(2) 半保留复制 。
6.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
7.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 提供精确的模板。(2)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 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8.功能:传递 遗传信息 。
第三章第四节
1.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 许多 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形 排列。每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 遗传效应 ,这说明DNA中蕴涵了大量的 遗传信息 。
2.概念3.结构4.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构成了DNA分子的 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 特异性 。
第四章第一节
1.RNA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的一条链 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 转录 ;合成的RNA有三种: 信使RNA(mRNA) , 转运RNA(tRNA) , 核糖体RNA(rRNA) 。
2.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
3.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 氨基酸 ,以 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蛋白质 的过程。
4.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 密码子 。
5.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 细胞质 ,搬运工是 转运RNA(tRNA)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第四章第二节
1.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复制 ;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 蛋白质 传递到 蛋白质 ,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或D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2.基因通过控制 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 、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着生物体的性状。
第四章第三节
1.克里克的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 3 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 非重叠 的方式阅读,编码之间没有分隔符。
2.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在试管中只加入苯丙氨酸,在加入除去了 DNA 和 mRNA的细胞提取液及人工合成的 RNA ,结果在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
第五章第一节
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替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有如下特点: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随机发出的、不定向的 ,频率很低。
3.基因突变的意义在于:它是 新基因 产生的途径,是 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是 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
4.基因重组是指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
第五章第二节
1.染色体变异包括 结构 变异和 数目 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或排列顺序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
4.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 非同源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 纺锤体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 减半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6.单倍体是指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的个体,在生产上常用于 培育纯种 。
第五章第三节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单基因遗传病 、 多基因遗传病 和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三大类。
2.单基因遗传病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
第六章第一节
1.杂交育种
2.诱变育种是利用 物理因素 (如 X射线 、 γ射线 、 紫外线 、 激光 等)或 化学因素 (如 亚 、硫酸二乙酯 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其优点是 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
第六章第二节
1.基因工程又叫 基因拼接技术 或 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 某种基因 提取出来,加以 修饰改造 ,然后放到 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 , 定向 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技术。
2.基因工程最基本的操作工具是基因的剪刀即 性核酸内切酶 (简称 酶 );基因的针线即 DNA连接酶 ;基因的运载体常用 质粒 、 噬菌体 、 动植物病毒 等。
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 、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
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 农药的用量 ,大大降低了 生产成本 ,而且还减少了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
5.基因工程生产药品的优点是 高效率 、 高质量 、 低成本 。
6.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另一种观点是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
第七章第一节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 拉马克 。他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 神造的 ,而是由 更古老的生物进化 来的;生物是由 低等 到 高等 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提出了以 自然选择 为中心的进化论,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 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生物的多样性是 进化 的结果。
3.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达尔文不能解释 遗传和变异 ;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 个体水平 。
第七章第二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4)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
3.种群的基因库是该种群中 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
4.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基因突变 、 基因重组 和 染色体变异 ,其中 基因突变 和 染色体变异 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 等位基因 ,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突变和重组 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定向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一定 的方向不断进化。
6.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相互交配 并且 产生可育后代 的一群生物。
7.隔离是 不同种群 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 生殖隔离 和 地理隔离 。
8.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 不能相互交配 的,即使 交配成功 也不能 产生可育后代 。
9.地理隔离即同一种生物由于 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的现象。
10.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 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基因 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年龄组成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
7、种间关系 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寄生:蛔虫,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营养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
10、生态系统 能力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钢铁是怎样炼成第一章第二节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正月里很冷的一天早上,保尔由于连续工作两天两夜累得睡过去了,开着的水龙头里突然流出水来,水流四溢,还在沉睡中的保尔被普罗霍尔打得遍体鳞伤。(后来,保尔被普罗霍尔打了一顿,他的哥哥)阿尔焦姆狠狠地揍了普罗霍尔一顿,被宪兵队关了六天。他让保尔到发电厂干活。
比较文学笔记——第一章第二节:定义之争
什么是比较文学?从它诞生以来,人们为它做过多次界定,但至今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下在不断扩展,当人们为它定了一个定义后,学科本身的发展往往突破其定义的内涵,从而否定了这一定义。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研究范围又各不相同,他们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另外,比较文学在各国文学中的不同含义及对这一名称本身的意义相混,导致对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不同。
比较文学虽然名称不恰当,但国际上仍然在继续使用,因为约定俗成,这一名称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再换一个名称,反而更容易引起混乱。
法国学者卡雷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它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关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这一定义的功绩在于它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区领域,从而也就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这一观点,在二战后,明显落后于比较文学发展的实际,于是由美国学者发难,对这一定义提出批评,并提出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新观点。其中以亨利·雷马克的提法最著名。他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2014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教材重点圈定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常用的基本概念包括:①总体、②个体、③指标、④标志、⑤变异、⑥变量。
一、总体与个体
1、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不是总体,全国人口才是总体。
2、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例:研究职工工资时,每个职工的工资状况不是个体,每个职工才是个体。
3、总体分有限总体(可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和无限总体(只能非全面调查)。
4、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划分具有相对性,随研究目的不同可以相互转换。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1、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总量概念) 。
2、样本单位:是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个量概念) 。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3、样本特点:
①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②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
③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④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三、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例:工业总产值、2009年某地区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3、标志按性质不同分为:
①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例:性别、工种、民族、文化程度
②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例:年龄、工资(不同的数量标志值就是变量值)
4、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⑴区别:①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
②指标都用数值表示;标志可分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
⑵联系:①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划分具有相对性。
四、变异与变量
1、变异:是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2、标志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分为:
①不变标志:对所有个体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即总体的同质性,如所在区域、所属行业。
②变异标志:在个体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即个体的变异性,它分为品质变异标志、数量变异标志。
3、总体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4、总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形成总体)
①同质性:个体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
②差异性:个体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③大量性:构成总体的个体数目要足够多。
5、变量:即数量变异标志,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6、变量值按连续性分为:
①连续变量:可带小数,用测量或计算方法取得。如:年龄(习惯取整)、身高、体重
②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只能用计数方法取得。如:职工人数、企业个数
《教育学教程》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说,心理摹仿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创始人是利托尔诺。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 出自一个 “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心理摹仿说是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的。他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同时, 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起源观。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摹仿。在他看来,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 。
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 它主要是十月后苏联教育家提出的。其主要论点是: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 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实,教育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许多学科来综合研究的人类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否,将取决于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因为如果人类的起源问题不解决,那就很难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找到一个的答案。
二、教育的演进
人类有史以来的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方式,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呢?目前, 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几种看法。 一是以生产关系为根据和标志划分教育的历史时期。 那就是把教育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二是以生产力为根据和标志划分教育的历史时期。 从生产力方面看,人类社会可分为两个阶段:使用手工工具的古代社会和使用机器生产的现代社会。由此,教育相应地也就可以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三是以教育本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划分教育的历史时期。如此,教育则被划分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本书以第三种分法为依据来讨论各时期的教育概况。
原始教育存在于原始社会中。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特征决定了其教育特征。①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育的要求和过程,主要是为了生产,而且是在生产中进行的。老一代人在劳动中并通过劳动向新一代人传授生产知识(经验)和技能。同样,非生产性经验(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也是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之中传授的。②原始社会的教育,在教育机会方面,具有原始的均等性。这是因为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人人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教育又是融于生产之中的,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教育机会都是均等的。③原始教育具有摹仿性的特点。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语言也极其简单,所以摹仿就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整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出现。与古代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古代教育具有以下特征:①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这不仅表现在受教育权方面(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教育),而且表现在教育的目的方面,同时还表现在教育内容上。②古代教育完全脱离生产实际,甚至鄙视生产劳动,具有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征。
近代教育滥觞于欧洲资产阶级产业。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近代教育在继承古代教育的若干特征(如阶级性)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特征。①在教育目标方面,不仅培养统治人才,而且培养技术人才。因为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必须懂得机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机器。②在教育内容方面,自然科学开始走进课堂,并日益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有机结合, 其标志就是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教育基本上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起点。 它包涵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由于两者均以现代生产和高科技为基础,有共同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内容,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人才要求,因此,这两种形态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特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这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生产的要求。诚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惟一途径。②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 这是因为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与劳动者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是成正比例的。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越高,要求劳动者知识化的程度就越高。从而要求其所受教育的年限就越长。此外,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现代教育也都具有其他历史时期的教育所没有的特征。
第五人格灵犀妙探标签获得攻略
一、心锁:
序章第二节
1,观察获取:她正在蜡像馆参观。
第一章第一节。在玩具商和烟花盖伊问话完后不可跳过。
2,【选项】水晶宫设计者事迹。
获取词条:崇拜父亲。
第一章第二节,出现公爵前都可以跳过。
3,【选项】透露一点消息。
获取词条:喜欢【真话假说】这个主意。
第一章第四节。
4,对话获取:是个优秀的锁匠。
5,【选项】蜡像馆门锁密码。
获取词条:可以轻松打开水晶宫特制锁。
第二章第二节,和玩具商对话完后不可跳过。
6,【选项】谈谈父亲。
获取词条:父亲去世留有遗作。
第三章第一节
7,对话获取:心锁父亲是密码锁发明者。
8,遗孤对话【选项】是否见过心锁
获取词条:昨晚放烟花时去过公爵办公室。
二、公爵:
序章第一节
1,观察获取:外貌信息。
2,【选项】公爵的装束有个性。
获取词条:不喜欢别人讨论自己外貌。
第一章第四节。出现公爵前都可以跳过。
3,【选项】代替公爵搜查。
获取词条:并不看好水晶宫的崛起。
第二章第二节
4,【选项】折断的烟花
获取词条:将烟花掏空火药并封存储藏室。
5,对话获取:将空烟花封存在储藏室,并不允许再打开。
第二章第四节
6,烟花盖伊对话【选项】没有试过重新打开储藏室?
获取词条:非常喜欢讽刺嘲弄别人。
第二章第五节
7,对话获取:看到烟花逃跑了。
11,对话获取:看到烟花就逃跑了,因为自己布置了导火线。
第三章第一节
8,看守对话【选项】白鸦公爵的下落
获取词条:公爵有白化病。
第三章第二节
9,推理【选项】破坏d.m和公爵偷之山计划
获取词条:公爵计划偷之山卖给d.m。
10,推理【选项】为妹妹报仇。
获取词条:公爵计划偷之山报复皇室。
11,推理【选项】破坏公爵烧毁水晶宫计划
获取词条:公爵计划烧毁水晶宫骗取巨额保险。
三、幽灵
序章第一节
1,对话获取:会飞还能分身。
第二章第一节
2,对话获取:身体坚硬,能杠子弹。
第二章第三节
3,观察获取:铁皮人偶,有弹孔和灼烧痕迹。
第三章第一节
4,蜡像师对话【选项】人偶消失在蜡像馆的
获取词条:幽灵一直在蜡像馆中。
第三章第二节
5,烟花盖伊对话【选项】烟花秀烟花从何而来?
获取词条:打开储藏室的锁将烟花都拿出来。
四、看守:
序章第一节
1,观察获取:水晶宫看守。
第一章第一节。
2,对话获取:信物是苹果。
第二章第一节。
3,【选项】?
获取词条:曾经是海军。
4,【选项】怎么认识看守的?
获取词条:想要做骑士,有一头野猪朋友。
五、玩具商:
第一章第一节
1,观察获取:玩具商。
2,对话获取:喜欢尝试具有挑战性的微型玩具。
第三章第一节
3,【选项】关于心锁的留言
获取词条:心锁曾留言送她一份礼物。
4,对话获取:玩具商收到了玩具的测试报告。
六、蜡像师
第一章第三节
1,观察获取:蜡像馆馆主。
2,对话获取:很久没做新蜡像。
3,【选项】蜡像馆的锁和密码
获取词条:工匠是蜡像师的好友。
第三章第一节
4,【选项】为什么?
获取词条:人偶蜡像是好友遗作。
七、遗孤:
第一章第二节
1,观察获取:住树洞的三兄弟。
2,对话获取:身上有苔藓。
第二章第一节
3,【选项】三兄弟的来历。
获取词条:因为身体畸形被遗弃。
八、烟花盖伊:
第一章第一节
1,观察获取:烟花商。
第二章第二节
2,【选项】盖伊的假腿?
获取词条:假腿是意外造成的。
3,玩具商对话【选项】昨晚的行踪。
获取词条:假腿受损是因为过度劳累。
第二章第三节
4,女爵对话【选项】折断的烟花
获取词条:假腿是烟花试验爆炸受伤。
第二章第三节
5,对话获取:烟花盖伊烟花秀梦想与她有关。
第三章第二节
5,【选项】你说烟花秀也是她的梦想?
获取词条:烟花盖伊心中的烟花秀梦想是为了某位剧团的女演员。
九、调查员:
序章第一节,需要点点,别跳过。
1,对话获取:“水晶宫出现永动机”
第一章第一节。
2,对话获取:海马是推理帮手。
第二章第一节。
3,【选项】心锁在看什么
获取词条:海马不仅可以录声波,还能录电波。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次看到白鸦公爵后不可跳过。
4,【选项】矛盾重重的家庭。
获取词条:在孤儿院长大。
5,对话获取:申请科学院失败后,加入幽灵社。
第三章第一节
6,遗孤对话【关于身世】
获取词条:推理先生是童年伙伴。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