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如何汉化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7:14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要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在明清之际,满族文化、经济均较汉族落后,伴随着清军入关、定鼎燕京,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均因受汉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史称汉化。

语言文字及风俗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一直提倡满语、骑射,实际上自顺、康以来,满洲贵族及其子弟“日甚一日沉溺于汉族文学、书法、绘画”,不仅精通四书五经及唐诗、宋词、元曲,长于琴棋书画,且对宋明理学、佛老之道有所探究。除皇室以外,从龙入关的八旗将士根本不会说满语,其姓氏也从原来的复姓变为单姓,有的甚至采用汉姓。

乾隆曾为此颁谕满洲八旗,“须以清语、骑射为常务”,“如与汉人互相唱和,较论同年行辈往来者,一经发现,决不宽贷”。尽管乾隆强调满洲会试先试弓马,合格者方许入试,但由于承平日久骑射多被废弛,《清文鉴》、《满洲源流考》、《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编纂,也并未能唤起八旗子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兴趣。

旗地经营方式的转变。

旗地是满族固有的土地占有方式、经营方式,其特点在于:严禁土地买卖、典当;以庄园的方式组织生产;剥削方式以劳役地租为主,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以超经济强制为前提的早期封建制的经营方式。

尽管旗地严禁典当买卖,但八旗兵丁“授田甚少”,“征役甚烦”,“时有急需,称贷无门”,只得“指地借钱”,或“支使长租”,“其实与卖无二”。迫于旗地典当买卖日盛,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允许旗地在旗内买卖的谕令,以期遏制旗地外流人民。至乾隆初年,“旗地之在民者十之五六”,清统治者再次让步,同意旗地可以越旗买卖。

八旗兵丁在圈地之后,“虽分土地,每年并未收成”,为维持生计,把土地租给汉民,“民人自种其地,旗人坐食地租”。

真正按照庄园制进行经营的只有皇庄、王庄。而皇庄、王庄又分为投充庄(投充地所建)、老圈庄(圈地所建)。据《光绪会典》所载,“顺治初年,畿辅之民携地前来投者,各就其地而立庄,计庄百三十有二,不立庄者仍其户”,“每地一亩征银三分,草一束”,“系该投充等向佃户自行收取”。投充庄在建立之始,即以汉族租佃方式组织生产。

只有老圈庄在较长的时间内保留了旗地的经营方式,在老圈庄内从事劳动的大多是被掠汉人的后裔。为保证皇室、王府的供应,一些庄头将庄园内的土地出租给庄园内的壮丁,只是在形式上保留庄园制。乾隆十年(1745年),清统治者下达放丁为民,“听其自谋生路”的谕令,在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影响下,满洲贵族终于抛弃其原有的经营方式。

以孔孟程朱之学为治国之本。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统治思想,因而入关后迅速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的治国安邦之道。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顺治在为位于宣武门内的天主教堂撰写的碑文中。赫然写道:“夫朕所服膺者,尧舜周孔之道;所讲求者,精一执中之理。”

康熙即位以后,把程朱理学尊为正统,皇帝本人“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并于康熙九年(1670年)十一月颁布上谕十六条,提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十六年(1678年初)十二月为《四书解义》作序:“盖有四子(指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而后二帝三王之道传”,“道统在是,治统也在是矣。历代贤哲之君创业守成,莫不尊崇表章,讲明斯道。朕绍祖宗丕基,孳孳求治,留心学问,命儒臣撰为讲义,务使阐发义理,裨益*。”

对汉族纲常伦理观念的皈依。

顺治初年,清*不仅“为明帝(崇祯)发丧”,且对前明甲申死事诸臣“皆褒奖之”。顺治九年(1653年)议修明史,理学名臣汤斌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抗节不屈、临危受命者,不可概以叛书。”乾隆时期开馆修史,特增设《贰臣传》,即使像李永芳、孟乔芳、张存仁、洪承畴这些在清开国时期立有殊功的人物,也要被冠以贰臣之名。对于在明清之际坚持抗清的史可法、侯峒曾以及死于辽战的明廷*,或建祠,或赐谥。

乾隆在披阅《明史》时,看到“忠于所事”的明蓟辽督师袁崇焕因“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特传谕军机大臣查明袁崇焕“有无子孙,曾否出仕”。在得悉“袁崇焕无嗣,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继为嗣,现有五世孙袁炳,并未出仕”后,即传谕广东巡抚尚安:“袁炳如果文理通顺,即照熊廷弼(明清交战时明经略,天启年间被阉党杀害)裔孙之例,以训导咨补”,“如仅能粗晓字义,人尚明白,即以佐杂等官补用。”

扬州史可法衣冠冢清王朝入关后对孝悌亦十分提倡。顺治亲政后,亲自主持修定《孝经注》、《孝经衍义》颁行天下。康熙即位以后,对于太皇太后(祖母)、皇太后(嫡母)“晨昏定省”,数十年如一日。每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出行,凡遇道路崎岖,必“下马扶辇而行”,偶遇浮桥,恐其不固,必“亲驰视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本人已年逾花甲。时值皇太后病危,“足背浮肿,不能转移”的康熙“用手帕缠足”,“诣宁寿宫请安”,“于苍震门内设立帷幄以居,衣不解带”。

兴文治,编书籍。

清统治者在入关后日益重视文治,顺治时期御纂诸书有:《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内则衍义》、《孝经衍义》、《易经通注》、《孝经注》、《道德经注》。康熙即位以后编纂《易》、《书》、《诗》、《春秋》、《康熙字典》、《音韵阐微》、《皇舆表》、《皇朝全图》、《朱子全书》、《性理精义》、《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分类字绵》、《古今图书集成》、《通鉴辑览》、《子史精华》、《骈字类编》及《全唐诗》、《明史》、《古文渊鉴》、《历代赋汇》、《唐宋元明四朝诗选》等。乾隆主持编纂的书籍有:《周易述易》、《诗义析中》、《周官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春秋直解》、《西域同文志》、《清文鉴》、《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同文韵统》、《叶韵汇辑》、《音韵述微》、《开国方略》、《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国子监志》、《历代职官表》、《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大清通礼》、《国朝宫史》、《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大清律例》、《天禄琳琅书目》、《经史讲义》、《大清一统志》、《满洲源流考》、《授时通考》、《医宗金鉴》、《仪象考成》、《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西清研谱》、《钱录》、《唐宋文醇》、《唐宋诗醇》、《四书文》、《皇清文颖》等。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六年),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共有七万九千零七十卷;另有存目书六千七百六十六种,共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满族汉化持续了一个世纪,迨至乾隆末年,即使留居关外的满人,也开始使用汉语,风俗习惯“一一比皇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