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22: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传入使我国经济学界一些人士在商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转而信仰西方的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进行分析比较,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均衡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问 题 的 提 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和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后二者是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其意图在于批评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总体上相互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论经济学者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不断传入,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国内一些人在价值决定问题上发生了动摇。不断有以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刊出,批评者多持以下观点,他们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或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物品满足主体*的能力决定的,即主张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批评使许多并不真正了解西方两种价值论的人产生了疑惑,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的比较分析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 种 价 值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这里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却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乃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是建立在局部均衡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他通过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均衡价格论亦称马歇尔价值论。马歇尔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马歇尔主要通过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所谓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均衡,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由一定量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因此随着商品供给量增加,边际效用递减,从而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价格则指生产者提供一定量商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它由生产一定量商品所需支付的边际成本决定。由于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需求量增大,商品的供给量也要增加,而边际成本递增必然导致供给价格递增,从而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均衡价格的分析是通过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置于同一坐标平面中分析而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所决定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此时供给等于需求,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该点决定的产量为均衡产量,企业照此产量生产必然实现最优。马歇尔的价值论融合了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成本论。用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以市场价格来决定价值,以对市场价格的分析来取代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等问题,将影响价格水平的供求力量说成价值的决定力量,提出的只是一个无价值实体的价值论。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同物品满足这种*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其实,只要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边际效用论者的价值论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价值论。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对三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
一、 区别与对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点不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过论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在关于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也有过论述。可为何马克思没有反对的供求关系作用会成为马歇尔批驳劳动价值论的根据呢?让我们对均衡价值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价值论者以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而他们所谓的价值是没有价值实体的。他们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决定的又是市场价格。他们通过对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发现该“价格”是最完美的,是价值最充分的表现,从而提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显然这里均衡论者只在对价格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价值的分析,因此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价格受供求影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直接合而为一,那么科学的存在就会成为多余。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均衡论者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只是对市场价格做的一种现象形态的分析。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对立。效用论者认为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是人对商品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由于效用论者将效用衡量的标准主观化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实际上成为主观的产物,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同劳动生产完全割裂,使商品价值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一个心理范畴。马克思劳动价值则是客观的价值论,它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客观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学派。他们的区别在于均衡论主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达成均衡价格,从而提出均衡价格决定商品价值。均衡论者主要是对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边际效用论者则从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得出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这一观点单纯考虑了效用与价值的关系。此外,均衡论与效用论的区别还明显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如果说均衡论只是一种未深入实质的现象分析,那么效用论者的价值观则纯粹是一种心理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社会经济关系含义;均衡价格论侧重于将价值分析看作商品价格的分析;效用价值论则主张将价值列为主观的感觉评价或称心理感受。
二、 联系
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根本观点上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联系。
首先,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在供求作用与价格的关系上有共同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就价值量的决定从商品单个量的角度来分析的。而第二种意义则指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该行业生产社会所需该商品总量所需的劳动时间。这一含义的劳动时间是总量的分析,它对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实质上讲就是社会总供给要与总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点与均衡论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与商品体内的两因素,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乎同样重视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此外,均衡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间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马歇尔经济学方*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引入了“边际增量”和“效用分析”。他认为考察经济现象时边际增量比总量更重要。因此,他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来说明需求和供给,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他的整个理论。同样,边际效用论者也将均衡分析法引入了他们的经济学。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提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启 示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并未动摇。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来就不惧怕任何批评和挑战,也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科学思想以充实发展自己。均衡论和效用论的传入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使一些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但我认为这是就西方经济思想认识不清造成的。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有其合理之处,但却在本质上有较大缺陷,很多地方自相矛盾,不但难以令人信服,也使他们自己陷入了忙于自圆其说的尴尬。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思辩性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我们不应对任何一种理论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通过学习去透彻地认识。
二、 正确对待西方的商品价值论,大胆引入其合理成分。
以往我们对西方的东西是一棒打死,而现在改革开放了,一些人又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种态度是极不科学的,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西方的价值论,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剔除其不合理的成分,如均衡论中关于均衡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分析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此外对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微观部分的理论成果应给予必要的肯定。这些理论的引入对我们转变企业角色,提高企业绩效有重要意义。均衡价格分析和边际效用理论对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市场出发进行生产,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经营规模、产品结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正是我们欠缺的,就此应大胆借鉴,但应考虑国情、地区实际和企业现状而不能盲目照搬。要在借鉴、引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予以创新,加快创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代经济学,而不应停留在崇尚西方经济思想或固执教条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http://www.forumcn.com/inews/html/bzcjlw_1/hgjj_8/macro_333/2006-09/115821276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