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礼仪调查报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1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7:13

  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思考
  2008-05-17 作者:杨洋 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点击:211 评论:0条
  【字号:大 中 小】 评分等级:无摘 要:民族风俗习惯简称为民族习俗,它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受该民族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的支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沿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地域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反映,不同的自然生存环境、*制度和历史传统会形成不同的民族习俗。民族习俗就其外延主要包括生产生活习俗、节日习俗、交际礼仪习俗、信仰禁忌习俗以及内部差序观念等等。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较为持久的心理沉淀和行为范式,它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和惯性力。但是民族习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迁。

  关键词: 土家族传统习俗 变迁衰落 习俗架空

  一、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及其变迁

  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族群区分的重要标志。土家族的习俗同其他民族的习俗一样,也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一是非凡性。土家族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这些习俗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民族。二是普遍性。土家族习俗在内部成员中广泛存在而且共同遵守。三是内控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被视为严格的行为规范而得到普遍遵守,他们往往根据这些习俗而自我教育,做到自我尊重、自觉遵守和自我检验。四是延续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人人相习,代代相传,而且具有相当的长存性。五是影响的双向性。土家族习俗包含诸多优秀元素,但也不乏糟粕成分。这些习俗对经济、*、文化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且有些内容在产生之初顺应了历史潮流,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代发展与后来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纵观土家习俗演变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司时期。元至清初,**在土家族地区采取土司制度进行管理。土司时期是土家族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土家族习俗变迁的重要时期。比如在这段时期土家族的歌舞习俗出现了新的内容,摆手舞盛行于土家族民间。摆手舞是一种祭祀方式,史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洪土司某神为,陈挂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摆手舞的出现就逐渐改变了土家族民间舞蹈类型,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舞蹈之一。第二阶段是“改土归流”以后。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即*派流官取代土*成为当地的首领。这一时期引起了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革,也使土家族习俗有了重大变迁,如在服饰方面,将男女服饰分开,改变了“男女服饰不分”的状况,“改土归流”后男衣改为无花边短满襟,女衣改为贴花边长满襟。在装饰方面,强制男人剃头,留满清发型,女士长发蓄辫等。第三阶段是*时期。辛亥*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文化体系,使一些新思想、新文化蔓延到土家族地区,土家人自觉的革除了清王朝强加的一些习俗,尤其是在青年人中表现最为突出,如将满襟男上衣改为对胸排扣官装衣,满襟女上衣改为不贴花边的合身操衣;满清男发型改为平头、分头发型等等。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家人民在*上获得了自由,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土家族与他民族的交往扩大,土家族人民在学习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自觉的改变了某些封建迷信和有碍民族进步的陋习。但由于*上的原因,土家族一些正当无害的习俗在“文化大*”时期被当作封、资、修和牛鬼神蛇被铲除,如摆手舞中断,土家织锦停止等。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党*逐渐落实了民族*,土家族也由封闭逐渐走向了开放,土家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交往密切,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土家族现行习俗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当前土家族内部习俗无论是纵向地与传统习俗比较还是横向地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与汉民族习俗比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与传统习俗对比,我们会发现部分土家族传统习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如传统土家族对太阳神、对风神、对土地神的崇拜以及“男不打三朝,女不赶道场”等禁忌已经不复存在;部分习俗正在淡化和衰落,如土家摆手舞和跳丧舞等都已经成为一种局部的、空有其形式的表演艺术,而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习俗了。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习俗对比,我们会发现土家族习俗既远离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特征,又未完全与汉文化趋同,正处于“不华不夷间”即“二者皆有二者都不是”的格局。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冒昧的将其称为“习俗架空”。所谓习俗架空,是指一种习俗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迁,既失去了该习俗原有的特征,又未与其他习俗完全一致的文化现象。习俗架空是习俗变迁的结果,也是不同习俗交互融合的产物。习俗架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会在一定阶段存在,当一种习俗形成自己的特征或这种习俗完全被另一种习俗所同化,习俗架空就会消失。

  二、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原因的探讨

  土家族的历史如此悠久,土家族传统习俗如此丰富多彩,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一直保存其独特的习俗个性,究竟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土家习俗表现出了变迁衰落而出现习俗架空呢?系统考察土家族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时代的变迁促使土家族内部新旧习俗发生变更。“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生产、传承及演变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的改变也会导致文化的变迁。”[①]时代变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引起文化的变迁,如土家族有年关熬糖传统习俗,那是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粮食没有太多剩余,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拿出一点来制作甜食享用,以示庆贺。同时,那时以小农经济为主,市场不发达,糖很难在市场上买到,要得到这种食品就必须自家熬制,于是土家族新年熬糖的习俗就形成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产相对丰富,人们不再认为玉米糖是佳肴了。即使特别喜爱,也可随时到市场上购买,完全用不着自己费工费时熬制了,所以,这一习俗就悄然消失了。再如传统初一至初三忌讳妇女探亲,那是因为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在新年妇女探亲是不吉利的。然而如今,妇女的社会价值日益得到肯定,她们的人格日益得到尊重,因此这一禁忌也早已成为的历史了。

  其次,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成了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民族间的长期交流融合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会产生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到魏后期逐步散失了本民族特征,被汉族融合,成为了汉族的来源之一;清*批准入关后,“内地之民多趋之,村落边属,烟火相望”,“商贾辐辏,至绍兴之酒.昆腔之戏,莫不纷至”[②];古高丽的中国化等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传统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交通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民族间的交流甚少。正是在这种较为隔绝的地域空间里,各民族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表现出鲜明的习俗特征。然而在现代开放的地域内,日益畅通的交通和信息打破了各民族间封闭的格局,这使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间物资和信息自由流通。长期的信息交流和物资通货使得土家族人民日益接受了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部分习俗;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习俗的熏染,他们日益抛弃了土家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讲土家话、穿土家衣、唱土家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现代旅游的冲击下,许多土家习俗逐渐被商品化和格式化,造成传统文化失真、失落。.那么,在与汉民族的习俗交互中为什么是以土家族接受汉习俗为主呢?这就有一个文化同化的方向问题。文化转移的规律是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主文化同化亚文化。由于我国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又最为广泛,所以汉文化是核心文化,汉习俗有着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因之,土家族习俗自然地向汉习俗靠拢了。当然,也并非所有习俗所有文化都是汉族在同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习俗融入了汉习俗里,这里论述的只是主次问题而不是有无问题。

  再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状况,现代通讯的发展,使遥隔千里的人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所以土家族居民传统以烧香祭祖以求亲人平安的做法就显得多余了;电视网络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对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都应接不暇,就对赶乡社失去了兴趣,当然就更不愿看的社戏了。所以这些民间文化习俗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也正是由于科技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瓦解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所以较为薄弱和辐射力较小的少数民族习俗很难站稳脚跟,习俗架空现象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落后的文化意识和不合理的习俗开发加速了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土家族长期的文化封闭致使民族文化意识较为落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手忙脚乱,难以自我定位。其次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加批判,迷信盲从,以至邯郸学步,不仅没有吸收到他民族的精华,反而丢失了自己的习俗特征;缺乏科学依据和无计划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致使土家族传统习俗失真甚至失落,如由于一味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土家族一些民间弹唱艺术,地方歌舞演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某些民族文化种类,如史诗、叙事诗的演唱、故事会,因群众文化心理的变化和欣赏趣味的转移,一度没有了听众。

  三、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第一,文化架空现象出现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变革的过程。姑且不论这一变革的利弊,单从这一过程,就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冲破封闭状态而融入大众文化。这无疑是创新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良兆,因为文化交流与文化扩散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传统文化在破废的同时将一些土家族习俗里的糟粕和落后因素也一同祛除掉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传统习俗特质,为土家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历史一再证明,每一次大的民族融合后就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的广泛交流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当然,由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所引发的习俗架空现象对土家族整体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的,对土家族来说是一种文化病,也是一种文化危机。

  首先,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淡化了民族特征,它使民族间界限日益模糊,造成了民族特征的混乱,不利于民族间的相互识别。“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最稳定的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另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习俗架空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趋同的表现,民族习俗的趋同会使民族间的鲜明特征淡化甚至消失,这样就会为民族间的相互识别带来困难。

  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习俗架空使民族文化趋同,这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也最终会制约中华文明多样性发展。

  再次,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使得民族习俗越来越丧失其吸引力和文化底蕴。就习俗本身而言,对习俗不合理的开发会扭曲习俗的初始内涵,造成习俗所蕴含的精神与其表现形式严重脱节。习俗内涵的弱化必然会引起该习俗的吸引力下降,如有的单位试图将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但表演的内容没有多少是真正是土家族传统的东西,因此这些表演不能引起观众太大的兴趣。所以,这些做法没有真正起到对土家族习俗开发的目的。

  四、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初步分析了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原因和对文化的正负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开发与保土家族传统习俗呢?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应是:理性思考、因势利导、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习俗内涵,尤其是优秀的传统习俗成果,形成民族文化优越感。*要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成员尤其是本民族的青少年的传统习俗教育,使他们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身于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去。

  第二,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力,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但这里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在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时候必须坚守民族特色,决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因为“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仅是承袭自其他民族的话,那么必然在这样的概念下,两个民族就很明确的呈现‘中心(主位)/边陲(附属)’的对比。”[④]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就会散失其吸引力。

  第三,要在充分保留传统习俗精髓的前提下努力开发传统习俗和习俗产业,扩大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辐射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但这也要特别注意保护传统习俗的内涵即“要把生金蛋的鸡(民族文化精髓)留下来,而且还要让它能健康长寿。”[⑤],开发好传统习俗是增强土家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从整个民族来看,要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和支持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家要努力创造多元习俗特质,允许和鼓励各民族传统习俗的存在和发展,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格局。

  五、结 论

  本文概述了土家族传统习俗及其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并浅析了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原因和对土家族本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正负影响,同时就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开发与保护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今天对于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开发与保护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不少地方存在上观取向的过度强化以及对传统习俗过分渲染等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土家族传统习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传统习俗一旦变迁衰落,想要沿着先人的足迹寻回恐怕是艰辛而困难的。笔者在此疾呼保存土家族传统习俗完整性的同时,更强调以土家族的立场去弘扬土家族传统习俗并做到合理创新,从体现土家族传统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的生活方式与互动模式中寻求适合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与保护的良策。

参考资料:网上搜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8:31

多少字啊。也不说、分给的也不高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