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影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1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2

《2012》就是那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达到类型片极致的的雄心壮志之作,是专为宽银幕和至少720P画质要求的下载资源预备的饕餮盛宴,从类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将和魔幻片领域的《指环王》,科幻片领域的《星球大战》一样将单独成为灾难片领域不可逾越的标杆之作。可惜的是,国内不少影评人基于对大片审美疲劳产生的刻板影响,不例外的也立刻给予该片不少草率的批评和讥讽,为标榜影评人自己的品位而对一部大片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真诚尽可能选择性失明,这样的状况频频出现而又不可挣脱,中国所谓影评人在为电影的特效震惊之余,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乐园后那种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类评论,若指责《2012》的故事单薄、叙事混乱,或许用在《后天》上面尚可,但《2012》显然没在此让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训,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处,在毁灭地球的视觉特效中不遗余力,对叙述故事却保持这中规中矩的谨慎,虽无新意,但确没有逻辑不清的硬伤。而影评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责该片的思维深度和哲学意义更是无稽之谈,艾默里奇不是库布里克,好莱坞大片作为工业化的电影产品,寻求的‘大多数前去影院的观众’,而不是那些对精神体验有着特殊要求的人,换句话说,你不能因为在家乐福买不到卡拉马乔的油画,而责怪家乐福没有深度,你也不能因为在星巴克听不到钢琴家弹奏的《月光》而痛骂其缺乏内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数影评,在影片上映过程中即为其宣判全家福灾难影片。无异于上述两种行为。 在就电影本身谈论之前,对另一些周边问题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给还没看过此片但以被误导的影迷今后自己判断,影片上映之初关于导演因受汶川地震场景感动而加入中国元素的*,应该是某位三流记者或院线推手一厢情愿的炒作,这位软文编写者一定有着一种微妙的大国情节,而且看了很多届的《感动中国》,导致自己虚构了《感动美国》的美梦。我个人认为制片方或许考虑到了中国市场,但更多完全是出于主题和剧情的需要,对此我在后面会着重论述。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愤青因为在事关中国的场景中出现了‘西\藏喇\嘛’而指责导演别有用心,指责导演在相关台词涉嫌‘辱\华’,这种用*的位置思考问题的人也实在多余了些。任何人拍这部电影也会更希望用这个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画面会更加优美一些,比如小说《天鹅绒》中的线索是猪肉,而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把猪肉换成了鱼鞋,于是我们看到某个场景一双鱼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块猪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确实有好莱坞需向中国市场谄媚的需求,那么导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国演员脸上写上“汉族”两个字,才能满足您这种较为怪异的民族自尊心呢? 电影特技特效之前无古人不容赘述,影片中四个场景,四条线索构成的故事也并没有一个显得可有可无,以下: 1、 场景为洛城,作家柯蒂斯为拯救家庭街头和空中的逃亡进程顺序推动故事的进行、柯蒂斯家庭内部的冲突、柯蒂斯家庭与俄罗斯富商家庭之间的冲突作为次要矛盾突出戏剧张力。 2、 场景为美国白宫内部,首席顾问科学家艾德里安和总统班底成员的推动的亚特兰蒂斯计划为副线。 3、 场景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亲和其乐手搭档作为一条不太重要的线索却引发了全片最感人的泪点。 4、 场景为*、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备。不动声色的宁静心态中缓和整个影片的紧张气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着明确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观念支撑其行为动机,有研究亚特兰蒂斯的专业背景身份使他的觉醒更具有说服力,整个逃亡的过程仍旧是操纵交通工具在灾难中迫在眉睫的赛跑,没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龙卷风》《后天》这种类型片的套路,汽车在洛城崩塌中的飞奔虽有着太多偶然性和违反物理常识的运气,但导演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向人们解释合不合理,而是够不够酷。待到乘坐飞机在上空时,镜头跟随飞机的尾翼展现出天气的变换,然后用主观镜头的空中俯拍出整个洛城的毁灭实况。这个灾难场景之所以很难复制,是因为导演选择了地壳移动消失殆尽的灾难给予整个世界,从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啸几乎把能拍的灾难都汇聚到了一部电影中,比《后天》更优美的是,影片有对于黄石公园的毁灭过程,有通过电视纪录片风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麦加清真寺和伦敦街头的群众恐慌,这种大量自然、现实奇观实景拍摄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部分比单纯的城市楼盘倒塌更为暴力的视觉美感。 白宫内部的线索,视点主要集中在科学家艾德里安身上,这个片段是掺杂着阴谋论和*博弈的剧情风格。剧本采用‘玛雅预言’‘亚特兰蒂斯’‘诺亚’历史宗教中这些稍显陈词滥调的符号,导演没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论的真实性探讨下去,而只是需要营造末世的氛围。对照2012这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以及亚特兰蒂斯计划展开的时间,在看看黑人多数的内阁班底,这个电影应该是一部现在进行时的电影。导演将艾德里安和黑人总统作为这个片段中的正义力量,将白人副总统作为内阁内唯一的准反派,还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个演员,他是在念台词,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长。导演个人的*倾向似乎一览无余,而最后让黑人总统放弃逃亡,选择与国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确实天真的令人难以信服。 这条线索充满了着选择,如果说黑人总统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国价值观中的*正确,内阁班底通过筛选人员才能搭乘亚特兰蒂斯逃亡的计划代表了精英主义,副总统及其支持者最后选择金融寡头、*者、商业大鳄方能购买求生门票的选择代表了资本至上的原则、那么这最后一条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逻辑是由世界G8峰会确定少数人逃生的计划,因耗费巨大,所以由资本家购买十亿元一张的船票成为现金流、交由中国制造。考虑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人力成本廉价,且开展这样大的工程或许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国会和议会方面的阻挠,又拥有着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巅。所以我在前面说,中国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剧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这一条亚特兰蒂斯方舟的产业链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环。假如末世论和亚特兰蒂斯方舟的阴谋论是真的,我斗胆站在高层的角度考虑也想不出比这更可能的解决办法。 但导演给我们高层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这就是白宫首席科学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释,既然多数人必然不能存活,谁该听天由命,谁该搭上这条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选择既是不选择。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学家的对话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写的‘只卖出不过区区五百本的小说’,此书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亲赠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阅读,到此整个故事中至少有三条线索汇聚在了一起,父亲买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说,把他送给儿子,儿子带着书活了下来,并将继续传播,只要这样“美国文化就不会灭绝”,艾德里安活下来既是为了继续传播现代文明,在这种抓阄式的生存心态中,艾德里安摆脱对生命的选择,上升到更为可贵的文化选择上。 之所以说导演拥有着雄心壮志,除了上述两条剪辑飞快、动感十足线索之外,还体现在当影片的视点集中在公海上的*航船时,内景拍摄上在心理节奏上选择了相对平静的固定机位和正/反打镜头来细细刻画人物,配合着《1900》般优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乐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号》的轮船倾覆镜头和“你已经有二十五年没喝过酒”‘我不能离开哈里,离开我哈里根本常不准音调’等乐队的两个耄耋老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台词表现出的跨越时间的沧桑感,分别给家人打得告别电话,已经他们在死亡来临之时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着浓浓的人间温情和催人泪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场景一样,尽管洛城和白宫已是兵荒马乱、奔逃呼救,在*的场景里,片段风格也凸显出一种文艺片的宁静气质,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灾难来临时的品茗对饮,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将来也要先做好饭再说的那种固执,无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会对于现代的经济社会的一种再教育。 作为一部好莱坞灾难大片,这部片子堪称卓越,但长达二个多小时还是能找出一些尿点(PS:意指在不影响情节和观看愉悦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厕所的那个点)对于观众来说,影院票价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资源出来再下。最后,如果有人对我说这部片子“不过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毫无深度……特效还行,欠缺那种发人深醒的美感……”之类的话,我对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资是病,得治!”在国内影评的话语系统中,对好莱坞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这个产业怪兽在不断进步,而且没有止境,诚然艺术评论是没有国界的,但文化心态却有,如果法国人凭借电影艺术起源地和新浪潮的余波可以尽情嘲笑好莱坞,那么中国影人一直凭的是什么?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众生的《英雄》?还是《建国大业》?洗洗睡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