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50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今年《*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表明,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成为改革的重头戏。最近有外媒甚至称,国企改革的推进和前景,或将成为衡量*改革决心的一杆天平。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我国其实已经探索了很久。上世纪90年代起,就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所有权就已经“混合”起来了。二十多年来,混合所有制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比如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相当一部分由国有资本参股控股,据估计,这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0%以上,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全国税收的贡献也已占到一半左右。因此,可以说,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对以往改革的坚持和继承,更是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指向性更明确,要求也更加具体。
近一段时期,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明显加快。7月,确定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6家国企作为改革试点企业;8月下旬,中信集团上市之前,将超过15%的股权出售给27家企业;9月14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宣布,将出售旗下汽油销售子公司合计29.99%的股权,允许国内外25家企业参股等。同时,不少省区市已经出台或正拟出台地方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新一轮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潮正在形成。
在这场大潮中,有大力推动者,有积极唱和者,也有不少观望者、疑虑者,这都是很正常的,但确实有必要在改革中确立一些原则,以更好地推进这件大事在正确、快速的轨道上前行。
科学分类推进实施是基础。虽然名义上都是国企,但国企和国企不一样:有的是事关*型的,有的是自然垄断型的,有的是社会公益型的,还有些是部分竞争型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往往这块业务是垄断型的,另一块业务是竞争型的,不好截然分开,更是增加了判断与定位的难度。性质不同,怎样推进改革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自然也应有不同的“混合”方式。倘若“一刀切”、搞“硬框框”,可能看起来有决心、有魄力,但会失之于粗、失之于疏,具体操作中可能带来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倘若不真正破除垄断,而又在垄断型国企中引进民间资本,一般群众是既无力也无机会加入的,能进入者是有钱者、有关系者,这些人士岂不是就等于天天“分一杯垄断羹”了?这就可能加剧收入分配不公,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这不是改革的初衷。
防止大肆瓜分国资是底线。这是个难题。早在几十年前,国资该不该“流失”,如何防止国资流失就有过激烈的争论,“冰棍论”、“烂苹果论”、“靓女先嫁论”等等就是那个时期提出来的。现在,这个问题仍然足够吸引眼球,足够令人关注。除去道义层面的争论,如何科学确定国资的真实价值,确实是个技术难题。有人讲,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确定国资的价格,但我们证券市场等还不够成熟,可能发挥不了这个“价格发现”的作用;有人讲,可以通过会计所、评估所等来估价,从一些案件看,这些中介机构“信用”也不是白璧无瑕的。但无论如何难,也要加强监管监督、加强程序透明,不能任由国资被以改革的名义转入个人“腰包”。同时也要看到,资产天天贬值,或者躺着睡觉,也是慢性国资流失,再慢也是流失。往远些看,有观点认为,可以把现有国有资产通过证券化“卖掉”,用筹来的钱来织好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姑且不论此论如何,倘通过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天卖一点国资,明天卖一点国资,温水煮青蛙,真到了那时,即使想卖点国资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可能也是家底掏空、杯水车薪、力不从心了。
提升效率和竞争力是目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的,就在于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透明、经营效率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有消息称,就算是号称“赚钱机器”的石油央企,近年来盈利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两大石油央企的营业收入平均毛利率,己从2009年的20%下降至2013年的11%左右。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管理可能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当然,民营企业的决策也不见得就更高明,利润率也不见得更高,迷失的民企、失败的民企也是多如“过江之鲫”。只有二者实现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倘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资只是盯着民资的金钱,民资只盯着国资的“特权”,而不在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新瓶装旧酒,就可能事与愿违,甚至误入歧途,国资没变得更有活力,民资也被套了进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是根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搭积木,看着块头是大了,但彼此之间仍然各是各,分割而。而应该是化学变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格局。现在,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对于推进混合所有制都有些顾虑。比如,私营企业担心以小股东身份进入后,虽然投了钱,但没有发言权,决策可能也比较慢,担心血本无归,被“吃”掉。而国企方面,也担心国资流失,权力旁落,或者背上“贱*资”的名声等。怎么样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资、民资形式融合、经营融合、资本融合、利益融合,可能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配套协调推进是保障。任何改革都不能单兵突进,何况每个国企都是一个小型社会,虽然主辅分离进行了多年,但相对来讲,国企还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配合,稳妥推进。比如,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即使是混合所有制了,但在现实中,职工可能仍要找“*”,*仍要负起“托底”的责任,怎么办?又如,随着国企高管薪酬和职务消费等的规范化,委任制和聘用制的高管在收入上可能差别较大,怎么保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怎样防止高管们“合谋”,通过“内部人控制”,架空真正的股东,怎样使普通员工也能分享改革的好处,等等,都需要有顶层设计,有比较稳妥的意见。
值得强调的是,既然是国资国企,理论上就是属于全民所有的,无论怎么改革,怎么混合,都不能对群众视若无睹,对于他们的合法利益不能淡漠以对,甚至忽视不见。至于怎样实现利益分享,可以探索,比如在出售国资国企股份时,能不能开辟些小额投资的渠道,让群众也能有机会成为国企的股东?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比例也成。
总之,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主角配角正在登场,我们希望演出精彩,希望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