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27
在这个意义上说,“靖康之变”是中国戏曲音乐之幸,是昆曲之幸。
北曲雏形(指基本成形,但不成熟,不完满)的形成,虽然是在金朝前中期的金章宗时期(1190--1208年)(即南宋的光宗、宁宗年代)。但据有的学者的研究,北曲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在北方民间普遍流行的"曲子",或者更早,其萌芽也可以上溯到唐、五代时期,其典型的代表形式是敦煌曲子词。宋代盛行的曲调,也可以追溯到曲子,另一部分来自宫廷宴乐,如大曲。《清平山堂话本》所收宋人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里,收有[浪里来]词一首,其内容是:"柳解元使了计策,周月仙中了机扣,我交那打鱼人准备了钓鳌钩。你是惺惺人算来出不得文人手,姐姐免劳惭皱。我将那点钢锹,掘倒了玩江楼。"这大概就是当时的街市传唱小词,从词律与风格看,不像是宋词,而更接近后来的元曲。元代前期杂剧作家戴善夫在创作《柳耆卿诗酒玩江楼》杂剧时,就将这个曲子移入其中的[商调]套曲,用作尾曲。据周德清《中原音韵》与陶宗仪《南村辍可耕录》的记载,[浪里来]在元曲中成为[商调]组曲里的固定曲牌。北曲的另一个来源,是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曲调的介入,这个介入,就是在北宋末年开始的,尤其是,"靖康之变"后,随着金人的南下占领中原,胡人音乐大量流入中原,对北曲的形成影响实在是太大。正是"靖康之变",由于金人的入侵中原,使"虏乐悉变中华"(范成大语)。
关于北曲的形成,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是元代蒙古少数民族音乐的入侵中原。这实际上是片面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在北宋年代就开始了。我们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可知,在北方中原一带,辽人、金人、汉人的杂居情况是存在的。宣和年间,有金人与汉人在汴梁杂居,金人"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者。"(《宣政杂录》)"臻蓬蓬之歌"就是女真歌舞,汴京人模仿其声调歌唱,依照当时曲调产生规律,自然就会有新的曲牌出现。宋代的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记载:"先君尝言,宣和间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所谓的"[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都是汴梁人依据蕃曲曲调唱出的曲牌,自然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这些曲牌有的后来直接进入北曲,被长期使用,如北曲"大石调"里的[六国朝],就是一种北宋末年的"蕃曲"(北方少数民族曲调)。 到"靖康之变"后,金人更是从*到文化两个方面,对汉族进行了占领与入侵。这有历史记录为证。"靖康之变"以后40多年的1170年,南宋词人范成大出使金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带)看到的,都是带有异域风格的少数民族歌舞,感叹"虏乐悉变中华"(《范石湖诗集》)。金国地界里盛行的民间俚曲,其音乐旋律,多采用这些"虏乐",因而与宋朝音乐的距离越拉越大,北曲就在这个过程中奠基了。
"靖康之变"不仅对北曲的形成影响甚大,也对南曲戏文(南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中国戏曲史,"靖康之变"实在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我国南方戏曲的最早样式--南戏,据说,是开始于南宋光宗朝(公元1190年后)。这是在"靖康之变"发生年之后。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在"靖康之变"发生的七年前,即北宋宣和年间,南戏就已经在南方的浙江永嘉(即今天的温州一带)萌芽产生了。对这两种说法,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不管怎样说,由"靖康之变"所带来的客观后果--"南渡"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年份,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