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屎病可以吃那几种水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4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46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控制不好可引发一些并发症。治疗方法常用饮食、运动、药物相配合,其中饮食疗法又是所有疗法的基础。 对于轻型糖尿病,仅用饮食疗法即可控制病情。

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人的体重和活动量,估计确需总热量,合理安排每天的饮食。含糖量高的食品不吃,含脂肪和淀粉的食品少吃,以吃蔬菜杂粮类为主,配以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牛奶、鸡蛋、豆制品等。水果中都含糖,那么能否吃水果呢?

完全戒避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并非一概排斥水果。

再者,水果中含糖量多寡不一,所以,不可等同看待。每百克食品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椰子乳、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 杷、菠萝、草莓、甘蔗、椰子、樱桃、橄榄等,糖尿病人 可以选用。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 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 等,就得小心选用;超过20克的有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则禁忌食用。

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菜瓜等。每百克食品糖含量在5克以下,又富含维生素,完全可以代替水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予推广。

此外还要配合食量,不要一成不变。西瓜含糖4%,梨含糖12%,香蕉为20%。西瓜含糖虽少,但吃上500克,就相当于香蕉100克、梨170 克了,所以食量也不可过多。水果的吃法也要讲究,不要在进餐后就马上吃,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进食。最好还是试探着吃,即在吃后2小时测尿糖。若尿糖增加则需减量;如水果减量后尿糖仍高时,应适当减少主食量。
糖尿病饮食的注意事项:
1、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
4、 禁用食物有: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5、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洋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或减少油类摄入。
6、 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7、 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时,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时,可在两餐或临睡前食用,但也要减少相应主食。
8、 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不饮为宜。
9、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除控制总热卡外,还应做到食品多样化,但因为*糖、盐,使菜肴味道较单一。针对这一点,市场上生产了多种甜味剂如甜味菊、甜味糖,其不产热、不含任何营养素,近两年有一种甜味剂为蛋白糖,其有氨基酸组成,也不产热,无任何副作用,是目前较理想的甜味剂,如纽特糖、元真糖。
10、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患者,同样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饮食控制,对肥胖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除了较严格的饮食控制外,忌食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严格控制动物油如黄油、猪油、牛油等,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利。
11、对于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除控制总热量外,应根据病情注意少盐,无盐或少钠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供应不宜过高,并且忌食豆制品,对于尿毒症应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每天在30克左右,主食以麦淀粉代替米、面、蛋白质供给首选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参考资料:http://www.51zyy.com/Get/tangniao_blfx/131500614.htm

糖尿病人科学吃水果

生活中,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水果含糖高,食用后影响血糖稳定,会加重病情。其实这是认识误区,水果中含有的糖分除葡萄糖、果糖、庶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多糖形式存在,如果胶、膳食纤维,人体对果胶和膳食纤维吸收慢,甚至不吸收。

所以,适当吃一些含果胶、膳食纤维丰富的桃子、柚子、山楂、草莓、猕猴桃、鸭梨等,不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除此,水果还有下列优点:1、色鲜味香能促进食欲。2、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帮助消化,预防动脉硬化,延缓衰老。3、含糖量较主食低,容积大,易产生饱腹感。4、所含的果胶、膳食纤维能延缓葡萄糖吸收。目前,国际上提倡的糖尿病饮食观为“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也就是说对脂肪的*变得较为严格,而相应地放宽了碳水化物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米、面、糖都属碳水化合物。因此,糖尿病患者究竟能否吃水果,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患者吃什么水果好,吃多少,何时吃,则大有讲究。

糖尿病人应科学吃水果。①控制水果摄入量,不能一吃就放开肚皮,毫无顾忌。在吃了一定量的水果后,就要相应地在食谱中减少同等热量的主食,以免总热量超标。

一天吃多少水果,可采用“食品互换法”换算出来,所谓“食品互换法”是指在总热量范围内,热卡相等的食品可互相置换。常见的水果与主食之间的等热量关系为:25克米面类主食提供的热量为90千卡,提供相同热量水果的量分别为:柿子、香蕉、鲜荔枝150克,梨、桃、苹果200克,桔子、橙子200克,猕猴桃200克,李子、杏200克,葡萄200克,草莓300克,西瓜500克。②要尽量选取含糖低、含纤维素、黄体素、番茄红素丰富的黄瓜、西红柿、柚子、山楂、草莓、猕猴桃等。③吃水果的最佳时间,一般认为是加餐时间,即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临睡前。

虽然新鲜水果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但水果中含葡萄糖和果糖,这样的单糖吸收快,吃多了会使血糖升高,因此,对病情重、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病人不宜吃。

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总是不理想。听人家说多吃水果少吃饭有益于降糖。今夏,他就常以大量西瓜当饭吃,可血糖仍然降不下来。
原来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糖类)消化后,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身体可以利用的葡萄糖,并开始随血液循环,影响血糖升降。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涉及到食物的含糖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及蛋白质等多种因素。经营养学家多年研究测试,提出了“血糖生成指数”的新概念。它是指“某个食物提高人体血糖的即时效应”。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则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反之,血糖生成指数越低,对血糖的影响越小。经过大量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5的食品是适合糖尿病人和希望控制血糖者的健康饮食;如果该数值大于70,不仅不适合于糖尿病人,也不适于希望享受健康饮食的人。西瓜的血糖生成指数达72,难怪李大爷的血糖降不下来,如果选吃苹果、梨子之类,效果就大不一样。
水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水分,容易产生饱腹感,多吃水果可以减少饭量。糖尿病人吃水果虽不要严格控制,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毕竟水果中都含有糖分。一般在两餐之间或饥饿时作为补充食品适量食用为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47

糖尿病患者究竟能否吃水果,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糖尿病病人吃什么水果好,吃多少,这其中则大有讲究。
  首先,水果中含有的糖分除果糖、蔗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多糖形式存在(如水果胶、膳食纤维),后者吸收慢甚至不吸收。所以,适当吃一些含果胶、膳食纤维丰富的桃子、柚子、山楂、草莓、猕猴桃、鸭梨等,不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另外,果胶、膳食纤维还有助于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促进毒物排泄等。问题是一次吃水果量不宜太多,一般以每天250克(半斤)为限。

  其次,目前的糖尿病饮食观已从过去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改为“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也就是说对脂肪的*变得较为严格,而相应地放宽了碳水化合物(从广义看,米、面、糖都属碳水化合物)的*标准。专家认为提高饮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脂肪比例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不必过于刻意忌食水果。

  另外,目前医学界已经认可“食品互换法”的价值。所谓“食品互换法”,是指在总热量范围内,等量热卡的食品可以互相置换。只要总热量不超标,就可将每日食谱安排得尽可能花样丰富,美味可口,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乐趣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这种“食品互换法”可避免饮食过于单调带来的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副作用。所以,只要遵守基本膳食控制原则,可以在食谱中安排水果成分,即使是某些含糖量特别高的柿子、鲜枣、荔枝也可点到为止少量品尝。

  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解除对水果的禁令。只不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水果摄入量,不能一吃就放开肚皮,毫无顾忌;另外在吃了一定量的水果后就要相应在食谱中减少等热量主食,以免总热量超标。②要尽量选取含糖低,含纤维素、黄体素、番茄红素丰富的黄瓜、西红柿、柚子、桔子、山楂、猕猴桃为宜。③除水果外,还应多吃粗粮蔬菜,特别是富含玉米黄素和番茄红素的蔬菜,如南瓜、花椰菜、菠菜和甘蓝等,并加强对猪肉、牛肉、羊肉等脂肪含量高的肉类的控制,以鱼肉和去皮家禽肉取代之。④掌握食谱广、不偏食的原则,粗精搭配,荤素结合,切忌饮食单调,每天就几样主食蔬菜颠来倒去。因为食谱广不仅可提高食物营养价值,使之起互补作用,还可避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