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视频楹联里的中国第四集联中揽胜的十副对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4:37

 园林、古寺、祠堂、书院,名胜古迹中一副副不起眼的楹联,记录下多少不为人知的沧桑和波澜起伏的传奇。而文字中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楹联如同最生动的说明书,带领人们解读名胜古迹千百年时光中的密语。
  观众朋友好!我是小墨客。游览各处名胜古迹的时候,你注意过楹联吗?名胜古迹不是单纯的建筑或风景,而是有历史、有文化的。楹联可以说是赏景说明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胜古迹联实在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时间关系,我只能带您去极少的几处,一起欣赏那些精彩的楹联。
  江苏苏州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人们学习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圣地。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不过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其实是明朝的一位文人成就了拙政园最初的设计意境,而园内的几副对联,早已悄悄记录了这位文人在经历了并不顺利的大半生留下的感悟和轨迹。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中,又有一副这样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联中描绘的是整座园林的意境,无论明月当空,清风送爽,还是流水潺潺,山石静穆,都透露着设计者最初的构思。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他也是拙政园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此地原来是一片空旷荒芜的水洼地。通过梧竹幽居亭的这副对联,不难想象,当时文征明是如何置身其中感知流水之灵气,浚水为湖,叠山石、植花木 挥毫放歌,筑成这意境无穷的空间。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中,有一副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亭中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春观三面柳芽、夏赏四壁荷花、秋览半潭秋水、冬看一房山景。
  其实,文征明小时候并不聪*,甚至有些迟钝,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九次,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
  拙政园里有一座幽静庭院,名为玉兰堂。传说原来是文征明作画的地方,门楣两侧的对联,正是他的内心独白:
“道不达人子臣弟友,学惟逊志 礼乐诗书”。学习道,虽然不一定使人飞黄腾达,却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各种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勤奋地学习,提高礼乐诗书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是诗以言志,歌以抒怀。文征明希望用这副楹联激励自己,鼓舞他人。正是因为持之以恒的努力,他最终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征明54岁才入仕做官,但他无法忍受官场的复杂,短短三年便辞官回乡,自此开始,心无旁骛、潜心于山水之间、笔墨之中。一代大师,就在这样的不疾不徐中*养成。后来追随者们将他的画像嵌在苏州一座仰止亭中供后世瞻仰。“仰止”二字取自《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活到了90岁高龄的文征明,在接近生命尾声之时,将心境书写在位于拙政园最高点的雪香云蔚亭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摘自南梁诗人王籍的五言古诗《入若耶溪》 ,总共10个字,描绘出是极致的幽静恬淡,超然物外,想必也一定是他为自己一生选择的最好归宿。
  五百年间寒暑易节,经过数度更迭兴废,这座留着文征明清晰印记的古园,始终是文人墨客心灵的一处归园田居。
  在距离拙政园不到十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被一首唐诗捧红了的千年古寺。一直以来,大家对这座寺庙的认识也是来自于这首唐诗。不过寺中不太引人注目的对联却道出了这座古寺背后不为人知的沧桑。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寺庙里,有一座千年古刹,对它的好奇和向往,大多数人在捧着小学课本的时候就开始了,这就是寒山寺,在碑廊里显眼处的石碑上,镌刻着正是这首捧红了寒山寺的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在江南漂泊期间,途径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中营造出凄清悠远的意境,强烈地感染着怀有同样别愁离绪的路人。然而,这座古寺并非一直像诗中所描绘的那般宁静。寒山寺中大雄宝殿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做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对联作者是晚清翰林院侍讲邹福保。上联讲的是寒山寺在一千多年中屡次遭遇被摧毁的劫难。“重复旧观”指的正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建,“名贤”是对主持重建者的感激,一个“幸”字更是包含了作者在寒山寺劫后余生时的喜悦之情。下联再次赞誉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这座荒郊小寺带来了人气。
如今的枫桥,早已不是张继所看到的那座桥;如今的钟声,也不再是张继所听到的钟声。但当人们了解到寒山寺这慢慢来路上的艰辛后,感受到的便不仅仅是诗中流传下来的单纯愁思,而是来自一位历经沧桑老者对世间沉默的凝视。
  大家在观赏美景古迹时,所看到的楹联大多是古人对自己心境和感悟的直接表达。但也有人试图借助对联达到自己隐秘的诉求,这样的对联可称得上心机满满。
 重走西蜀历史上最古老的街道,探寻三国英雄的风采。成都市的武侯祠大街古柏苍翠,红墙环绕,这是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的纪念地武侯祠。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如今的武侯祠有无数颂扬诸葛亮的对联。比如董必武题写的这副: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摘自杜甫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诗《蜀相》中的原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

  在无数赞颂诸葛亮的名家之作中,有一副“攻心联”,不仅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还因为它背后的玄机,被公认为中国传世名联之一。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的“攻心”是使人心悦诚服之意,自古以来那些真正会用兵的人,比如诸葛亮就便是善用攻心使人臣服。下联是赞扬诸葛亮能审时度势来制定方针*,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也提醒后来的当权者要从中吸取教益。
  然而作者写这副对联的真正意图却并非评价诸葛亮这么简单。对联的作者是清朝著名的诗人 、书法家赵藩。当时赵藩的一位顶头上司为官跋扈,不恤民情。碍于官职地位,赵藩无法直接规劝。他思来想去,心生一计。赵藩将自己的深思熟虑与规劝,写成了一副借古喻今的对联命人悬挂于武侯祠中。不久,赵藩借春游之名,请这位顶头上司到武侯祠赴宴,故意让他看到了这副对联,赵藩的举动是否动摇了当权者的执政理念,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后来的百余年里,这副攻心联始终警示着人们,回顾诸葛亮的治蜀经验,从攻心审势中思索治国理政之道。
  每个时代都有像诸葛亮这样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无论他们的故事多么复杂,两行简洁的对联就能精准地总结出这些人物的品行和经历。
  古代中国,男性往往占据故事的主角。不过也有不少女性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学成就了不一样的传奇。
  在今天成都市锦江边有一座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阁楼里有这样一副对联:
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 骋怀临胜地正清江南汇雪岭西来
  这副对联是清朝成都书院院长叶夔生所作,抒发了登上崇丽阁远眺所生出的万千思绪。在阁楼内还有很多副类似临江抒怀题材的对联。崇丽阁之所以成为文人创作的热门场所,与它的由来密不可分。崇丽阁所在的望江楼公园,并不是一座寻常的公园,而是为了纪念一千多年前蜀地的一位女性薛涛而建立起来的园林建筑群。
  薛涛是唐朝女诗人,饱览诗书才华横溢。但长久以来,她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园中的对联记录下的这位才女特立独行之处。比如浣笺亭的这副:古井平涵修竹影,新诗快写浣花笺。描写的正是薛涛在翠竹绿影中取井水制作浣花笺,并作诗书写的风采。为了方便写一些短小的诗句,薛涛在当地浣花溪旁制作了一种彩色的精致笺纸,叫作浣花笺,风靡一时,时人也称“薛涛笺”。后来有人在一口古井取水仿制薛涛笺,古井也就得名“薛涛井”。
  薛涛一生赋诗无数,走过了孤独的暮年后,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在岁辞世,最终安息于她最喜爱的茂林修竹之中。 而在将近一千年后,清代才女欧阳梦兰游览此地,写下来浣笺亭的这副对联。在两位女诗人跨越时空的才思映照下,中国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浪漫有迹可寻。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对联语气坚定自信,似乎是说只有楚地才有人才,只有这里的人气才会是最旺的。这副对联霸气尽显。那么,为什么在岳麓书院会有这样一副对联呢?它的含义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也是唯一一所成功转变为现代大学的传统书院。来到岳麓书院的游客,几乎都会在大门口合影留念。 大门两侧的这副楹联,也被人们称作“史上最牛大门对联”。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也就是书院院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一起制作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是集体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不少游客第一次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都会把“惟”当成“只有”,并把上联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这样的理解的确让人觉得湖南人口气太大。其实“惟“和”于”在这里都只是语气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副对联真正的意思是说楚国人才多,这里最兴盛。言简意深,正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是写照。
  讲堂是岳麓书院最核心的建筑,相传八百多年前朱熹与张轼就是在这里共辨理学。在讲堂两侧悬挂着这副共计个字(其实是66个字)的楹联,上联讲的是潇洒的人生态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对错要自己去判断,别人怎么说评价随便他说,不管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
  长联的作者叫旷敏本,曾在乾隆年间担任岳麓书院的山长。旷敏本少年得志,但仕途却一波三折。55岁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时候,他将自己大半生的感悟都写进了这副楹联,影响着此后代代岳麓书院师生。
(附66字长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岳麓书院并不倡导读书人过分看重功名,以至于从岳麓书院成立到科举制度废除的九百多年间,这里只出过两名状元。但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月,在中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左宗棠、蔡锷、*等一大批湖湘子弟,心怀梦想,不惧艰危,成为力勉狂澜、彪炳史册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如今,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的岳麓书院依旧书声琅琅,一代代师生传承着书院的千年积淀和家国情怀。陟岳麓峰头,看风云变幻,千年书院,弦歌不绝。
  我们走进园林,我们在九曲通幽的小径上,移步换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中国人精心营造的独特景观中,迎面望去或暮然回首,那副楹联就在我们眼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