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51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凡食用含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的中毒为感染型食物中毒;凡是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⑴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⑵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食品.
⑶发病率高,病死率因中毒病原而异.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病原及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沙门氏菌属种类繁多,至今已有2300多种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菌为G-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它们在普通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月.沙门氏菌属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人和动物均可带菌.主要污染源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排泄物.正常人体肠道带菌在1%以下,肉食生产者带菌可高达10%以上.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但以6~9月份夏秋季节多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以及乳类等.其中以肉,蛋类最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其带菌率远远高于其它食品.
患沙门氏菌感染而患病的人及动物或其带菌者的排泄物可直接污染食品,这是食物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多为食品被沙门菌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在食品加工中加热处理不彻底,未杀灭细菌;或已灭菌的熟食再次污染并生长,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等因素均可导致中毒的发生.
沙门菌食物中毒是由于大量活菌进入消化道,附着于肠粘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等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一般病程3-5天,预后良好,严重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病弱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⑴防止污染;
⑵控制繁殖;
⑶杀灭病原菌.
三,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为G-短小杆菌,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随粪便分布于自然界中.大肠杆菌在自然界生存活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普通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不仅无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K及叶酸供给人体,它产生的大肠杆菌素可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在肠道的繁殖.在大肠杆菌菌属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食入大量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时,则可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人畜肠道中,随粪便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土壤,带菌者的手,污染的餐具等均可污染或交叉污染食物.受污染的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奶等,也可污染果汁,蔬菜,面包.此病全年可发生,以5~10月多见.
2,预防措施
首先要防止食物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要通过强化肉品检疫,控制生产环节污染,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经常性卫生管理入手,减少食品污染机率.烹饪中特别要防止熟肉制品被生肉及容器,工具等交叉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必须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前将其杀灭.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为G+球菌,广泛分布于人及动物的皮肤,鼻咽腔,指甲下和自然界中.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加热70℃要一小时才能将病原菌杀灭.葡萄球菌有两个典型的菌种,金*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以金*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最强,能引起化脓性病灶及败血症,可污染食物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分布广,但其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一般有30%~50%的人鼻咽腔带有此菌.金*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其鼻腔带菌率达80%以上,人手上可有14%~44%的带菌率.患有化脓性病灶的乳牛,则奶中带菌率非常高.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剩饭,凉糕,奶油糕点,牛奶及其制品,鱼虾,熟肉制品为主.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以夏秋季多见,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食品被金*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肠毒素.产毒的时间长短与温度和食品种类有关.一般37℃需12小时或者18℃三天才能产生足够中毒量的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在20%~30%的CO2环境中和有糖类,蛋白质,水分的存在下,有利于肠毒素的产生.肠毒素耐热性强,带有肠毒素的食物煮沸120分钟才能被破坏,所以在一般的烹调加热中不能被完全破坏.一旦食物中有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存在,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2,预防措施: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预防包括防止污染和防止肠毒素形成两个方面:
⑴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必须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化脓*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调换工作.要加强畜禽蛋奶等食品卫生质量管理.
⑵防止肠毒素形成:应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物,这样不仅能防止细菌生长且能防止肠毒素的形成.食物应冷藏,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是G-嗜盐弧菌,在温度37℃,含盐量在3%~3.5%的环境中能极好的生长.对热敏感,56℃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对酸也敏感,在食醋中能立即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据报到,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49%,夏季高达90%以上.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自于近海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对海产品及海域附近塘,河水的污染,使该区域生活的淡水产品也受到污染;沿海地区的渔民,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都有一定的带菌率,有肠道病史的带菌可达32~35%.带菌人群可污染各类食品.食物容器,砧板,菜刀等加工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时,常引起生熟交叉污染的发生.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的污染,或生熟的交叉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并生长繁殖,当达到一定量时即引发食物中毒.
2,预防措施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可多方面进行.低温保存海产食品及其它食品是一种有效办法;烹调加工各种海产食品时要原料要洁净并烧熟煮透.从防止污染,控制生长繁殖和杀灭细菌三个环节入手能有效预防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52
补充:
六,肉毒毒素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肉毒毒素食物中毒又称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食物中毒.自16年首次报道荷兰暴发因火腿引起肉毒中毒的事件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报道过肉毒中毒事件.我国1958年报道某地发生肉毒中毒后,也陆续有过几次报道.2003年4月在陕西发生一起家庭自制豆类发酵食品引起的肉毒中毒,这在我国还比较少见.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并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家禽,鸟类等传播到各处.在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区的土壤,粮谷,豆类及发酵制品中,肉毒梭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2%,12.6%和4.88%.肉毒梭菌为G+的厌氧的粗大杆菌.其生长繁殖及产毒的最适温度为18~30℃,芽胞耐高温,干热180℃5~15分钟才能杀灭.毒素在80℃或100℃经10~20分钟则可完全被破坏.
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最多,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家庭自制谷类或豆类发酵制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豆豉等.据统计,由豆类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占80%以上.在日本90%以上由家庭自制鱼类罐头食品或其它鱼类制品引起.美国72%为家庭自制鱼类罐头,水产品及肉奶制品.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的土壤,尘埃及动物粪便.尤其是带菌的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用这些原料自制发酵制品,罐头食品或其它加工性食品时,加热的温度不能杀死肉毒梭菌的芽胞,并为其提供芽胞发育及产生毒素的条件.食品制成后一般食用时不经加热,其毒素随食物进入机体引起中毒的发生.肉毒中毒属于神经型食物中毒,死亡率较高.
2,预防措施
肉毒中毒的预防重在防止原料污染上,食品在烹制加工前一定要彻底清洁处理,除去泥土和粪便,用饮用水清洗干净,要彻底加热,低温贮藏.
七,假单胞菌属食物中毒
长期以来,我国曾多次发生酵米面,银耳,醋凉粉,糯米团,玉米淀粉等食物中毒事件,对引起中毒的病原菌曾认为是黄杆菌,1987年孟昭赫等通过研究并建议命名为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简称为椰酵假单胞菌.
椰酵假单胞菌为G-短杆菌,菌体大小为0.4μm╳1-2.5μm,无芽胞,可产生小分子的脂肪酸类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对人和动物细胞均有毒性作用.米酵酸为白色晶体,耐热性强,难溶于水,其产生量远大于毒黄素,对细胞产生毒性,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是引起酵米面和变质银耳等多种食品中毒致病的主要病因.
假单胞菌属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有家庭自制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变质淀粉类制品,如糯米汤团,吊浆粑,小米或高梁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等,尤其是酵米面中毒在我国东北常见.酵米面又称臭米面,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地方性传统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易受到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生毒性强烈的毒素,而且发病率高.
八,其它细菌性食物中毒
除上述细菌性食物中毒外,常见的还有由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