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0:35
什么是媒介暴力?
暴力指本人或所属群体通过强制的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与血腥、武力密切相关。暴力作为人的话语权(暴力、金钱、知识)三要素之中最基础的要素。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1]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对少年儿童影响最深的是电视媒介和电子游戏。电视通运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使其可以覆盖很广的范围,并通过其声象结合的符号系统,运用语言、音乐、音响、图文、影象等方式对渲染展示暴力行为,人的感觉造成全方位的冲击;电子游戏则通过青少年的儿童参与方式实施暴力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1:53
·9·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
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由用以复
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设备和由编辑人员的报刊、电
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通过这个渠道
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媒体暴力,即大众传
播媒介上显示的暴力内容。
影视、录像、电脑、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
广泛普及,并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鲜活刺激、
生动直观等特点,迅速地传递着大千世界无限多样
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把现代人推到了一个信息纷
呈、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面前。所以,大众媒介中的
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要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
程,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主要影响
媒体暴力究竟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许多专家对此作了研究。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专
家学者认为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有一定的
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3
年,权威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总结性的报告,明
确指出,频繁地接触电视暴力毫无疑义地会导致观
众对媒体暴力持接受态度,从而对暴力行为持接受
态度。
①
这个协会抽查了从1955年到1991年间发表
的1000份报告和研究,得出结论:“收看暴力和攻击
性行为有正面联系。就是说,看得多的人比看得少
的人更具攻击性。”
②
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
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
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
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音带、广
告、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③
显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
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具有进行教唆犯罪的
社会化作用。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早在
10年电报首次出现之时,法国社会学家塔德就曾
意识到。他通过大量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会随着新
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扩散,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犯罪
率。他认为,犯罪行为是随着电报线路传播的,向公
众展示暴力会使部分人重复暴力行为,使犯罪行为
向着更广泛的层面蔓延。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
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
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
识,了解新信息,因而必然成为诸多大众媒体最大
的受众群体,充当所有媒体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
观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影
响,成为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一股无形力量。然而,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比
较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易
受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并
错误地将暴力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刻意模仿,
从而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陷入
违法犯罪的泥潭。
据河北**研究室在石家庄监狱、河北省
少管所对100名青少年犯进行的调查,80%的人热
衷于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里的“老大”
和“江湖侠客”,把讲“哥们义气”视为做人的根本标
准,并受片中情节的启发谋划作案。
④
由此可见,媒
体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二)媒体暴力传递的错误价值观念,导致了部
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正确方向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为社会传播和推行占主
导地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大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张千山
·10·
众传播媒介利用、把握得好,可为社会成员形成统
一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的整合力创造有利的条
件。但大众传播媒介也会造*们价值观念的混
乱。如媒体暴力就教给青少年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价
值,给他们一种幻觉,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暴力
来解决,不管是在校被老师管教,还是在家遭家长
责备;不管是被同伴取笑,还是遭女友抛弃,都可凭
暴力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法律和道德的力量不足道
且麻烦,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相信暴力的价值。
(三)媒体暴力创造一个可怕的世界,影响青少
年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传播学者乔治·葛布勒曾说过:“电视的
重要信息就是引起恐惧”。生长在一个媒体崇拜暴
力的社会里,人们普遍有一种脆弱感、依赖感和不
安全感。有些专家说,从小看媒体暴力将影响一个
人情感的成长。对青少年来说,大量地观看媒体暴
力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倾向、*行为;对
外界感到越来越恐惧、害怕;对暴力行为越来越见
怪不怪、麻木不仁;对他人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
太多的媒体暴力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影响他们心
理健康地发展。
(四)媒体暴力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崇拜、模仿的
典型错位
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许多行为是通过模仿观
察别人而学来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对现在的青少
年来说,电视上的角色经常是他们的楷模,可惜太
多的楷模是负面的。由于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倾向,
一大批以警匪、武打、侦探、言情为内容的影视片、
小说等“通俗文化”迅速兴起。这些经过精心剪裁、
拼贴的以声音和画面形式出现的现实境像或虚假
组合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英雄”人物,被青少
年认为是真实可信的,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心目中
崇拜的偶像,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典型。目前社会
上的一些犯罪分子,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成
员,那种为团伙成员两肋插刀的“义”、对团伙头子
的“忠”、实施犯罪时的“勇”、以及他们的结伙形式
和相互间血腥的惩戒手段等,无不带有这些虚假英
雄的影子,有的甚至是直接对这些“英雄”的模仿。
当然,媒体暴力的影响也不尽是负面的。当正
义战胜*,坏人受到惩罚,痛苦得到如实地表现
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一般是正面的,只是
这种影响似乎尚处在“道高一尺”的状态。
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困难重重
虽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这许多的负面影响,
但要消除这些影响却困难重重,这其中有很多的原
因。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吸引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
“危险期”。这一时期他们正在体验着人生最激烈的
情绪变化。为了渲泄,便寻找各种刺激,而媒体暴力
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给人以强刺激,所以青少年较喜
欢看暴力电影、电视等。
媒体暴力也被青少年用来证明社会身份。暴力
娱乐主要吸引男性而且是在群体中,人们很少单独
观看恐怖电影或拳击比赛,这些社会场合特别适合
建立男性间的纽带和证明男性身份。为了向同伴们
证明他们是男子汉,男孩子们总喜欢选择看一些暴
力影视节目,并且总是表现得镇静、兴奋,而不是震
惊、恐慌。
媒体暴力还被青少年用来发泄情感。就像暴力
运动一样,暴力电影、电视、游戏是青少年公开表达
兴奋感的机会。如同在看足球和拳击比赛时一样,
青少年可以大喊大叫。平常他们都受到家庭、学校
的管制,不能随便情绪外露,只有在暴力游戏和娱
乐中,他们才可以尽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支配作用
媒介不仅是大众社会的英雄和大众文化的偶
像,而且是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宠儿。因此可以说,媒
介的“权力”即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商场的营销和
运作的权力。“大众传播既是商业,又是工业。较确
切地说,它是一种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不断把各种
信息加工为成品,并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精神商品
‘推销’出去”。
⑤
所谓面向受众,满足受众日益增长
的各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只不过是面向市场、面向
经济效益的代名词。由于市场法则的无情支配, “职
业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之前,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市场
估价,甚至根据市场的需求制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信
息来”。
⑥
含有暴力的影视片一般销路都很好,如警匪
片,动作片等。由于观众要寻求刺激,要看暴力影
片,一些娱乐品出产商可能就不考虑社会影响,不
顾一些民众的反对和批评,毫无顾忌地出产暴力娱
乐产品。这是*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重要障
碍。
(三)网络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更容易获取暴
力信息
互联网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记者”,在
网上发布信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型
的媒介机构,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址、主页、发布信
·11·
息。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
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信息发布的失控,使
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在网上泛滥。同时,互联网打
破了地域界限,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青少年只
要会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
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
三、*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措施及思考
由于社会越来越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
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媒体暴力,
减少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措施归纳起
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干预
*干预,就是*根据有关*、法律对媒
体进行审查,强行删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这种措
施是直接的,其效果是明显的。
但是,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是公众视为最宝
贵的基本权力。一般来说,许多地方的人们宁愿在
别的方面多作些牺牲、让步,也不愿让言论的自由
权受到任何侵犯。如果一旦允许任何言论方面的审
查,就有可能是言论自由受侵犯的开始。因此,即使
大多数人认为媒体暴力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也很
少有人愿意设立媒体审查制度,这就使得*媒体
暴力极端困难。这种取向,在客观上也保证了青少
年获取暴力信息的“自由”。
(二)新闻伦理规约
这种方法具有直接约束效果,是最传统的。随
着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内部与外界的矛
盾日益尖锐,批评*新闻和暴力新闻泛滥的呼声
越来越强烈。为了避免*的干预,一些报人和新
闻行会都*采取措施,制定出各种新闻道德准
则。在这些新闻道德准则中大多数都含有反暴力的
内容。如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第七条明
确反对“对于社会伤风败俗,如奸淫掳掠的犯罪事
实着意描写”。瑞典*家联谊会出版规范在第五
条规定“对犯罪消息应避免详细报道”。
这些守则在*媒体暴力方面起了积极的作
用。但这些守则也有许多问题。第一,没有几个有份
量,即没有被执行,也不可能被执行。第二,它们能
约束组织成员、对成员惟一的惩罚就是开除出组
织,是无足轻重的处分。美国编辑人协会在其制定
的报业信条第七条就承认“没有制裁此种不良报纸
的规定”,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诲淫诲盗的报纸“必定
因读者的反对与同业的谴责而日趋于失败”。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伦理规约只是应付公众对媒体运作
的不满。至多,它们只是一些半严肃的自我约束规
则,以免公众和*来制定规则。
(三)内容分级
这是传媒界与*采取的中和措施,主要作用
是*少年儿童收看媒体暴力,减少其不良影响。
最早对媒体暴力分级的是在电影界。在20世纪
初电影刚开始普及时,一些宗教组织和社区就发明
了一套对含有*或暴力的影片定级的办法。后
来,分级的范围渐渐扩展到唱片、电脑游戏、电视节
目等。以美国为例,1990年美国*规定对那些含
有明显的*或暴力,以及鼓吹犯罪和吸毒歌词的
唱片都必须贴上“青少年不宜歌词,需家长指导”的
标签;1994年,由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士组成的
娱乐媒体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套制度,对电脑游戏
定级;1997年10月,由民间组织、*制定者和电视
业者共同协商制定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开始推行。这
一分级制和锁码晶片配合应用,可让家长在家中锁
住某些级别的电视节目。
正如辩证法告诉我们,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
事。挂有“儿童不宜”的招牌偏偏引起儿童的好奇
心。有些青少年利用电视节目分级制来选看他们不
宣看的节目。很多青少年声称,一些他们通常不看
的节目,因标示了级别后才促使他们观看。
暴力在媒体的各个领域盛行,无孔不入,而且
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了
严重的影响。但根据以上分析,媒体暴力不可能完
全被*或彻底禁止,媒体暴力似乎也不可能在短
期内有太多的改变。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给予媒体
暴力以更多的重视,减轻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这在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有
利于传媒业自身的发展。
注释:
①②俞燕敏、鄢利群: 《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
国社会》,第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徐建、肖健国: 《21世纪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走向》,载
《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④河北省教委*研究室: 《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简报》,
1997年第1期;
⑤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第139~14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⑥李岩: 《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载《中国广播电视学
刊》,1997年第3期。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孙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