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滴的危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4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0:08

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生活中,有些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输液似乎成了治病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有的人甚至把输液当做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有数据显示:2009年一年,中国医疗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降低免疫力小病不爱好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同时,还容易患上“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经常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疾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容易损伤人体肝脏和肾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特别是儿童,不合理的输液容易引起药物性血尿。这是因为人体静脉滴注的大多数药物,其有效成分进入血液后,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出去。部分药物在与肾脏接触期间,可直接损伤肾脏的某些组织,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等,进而产生血尿。因此,在孩子用药期间,家长应注意观察,一旦孩子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告诉医生。

导致菌群失调反复感染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有很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如一些女性*炎反复发作,自行选择一些小诊所输液治疗,滥打点滴、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导致*菌群失调,造成细菌耐药或反复感染。专家表示,多数情况下,普通的女性炎症可以通过吃药加上局部外用药治愈,通常不需要输液来消炎,盲目输液有很大弊端。

输液存在不确定的风险
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发生,往往也更快,更严重。
即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输液可能引起血管硬化
由于输液是将药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因此导致的医源性疾病不容忽视。输液所用的药液及配入的药品从生产、灭菌、配药到输液操作都是人为的,即便是无菌操作,每一个环节也都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有可能引发过敏、发热、严重感染等程度轻重不一的输液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另外,输液对血管来说是一种刺激,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还易引发静脉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造成血管硬化等。

微小颗粒堵塞毛细血管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毫微米的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静脉注射剂容器及瓶塞的材质)。由于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毫微米,故国家《药典》中规定,液体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质量安全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输液制剂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很多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血管后,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十年,可能会形成肺内肉芽肿、静脉炎,甚至诱发肿瘤。较大的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造成堵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

如何对症输液保健康
大家要懂得“能口服用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的医学常识。以感冒为例,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最好的办法是适当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或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进行治疗。当然,如果感冒患者症状较重,如高烧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就要及时请医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擦伤、扭伤、轻微关节损伤等,在没有骨折、大出血的情况下,用传统的外敷给药的方法治疗比输液更为合理有效。一般在24小时内冷敷,减少局部出血肿胀、防止炎症扩散。24小时后热敷,促进炎症部位药物吸收。这种情况下既不需要口服药物,也不需要输液,应适当休息,把患处置于稍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即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1:4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能用口服不要打针,能打针不要输液。
儿童服药一般用没有苦味的药物更易服用,除阿奇外乙酰麦迪霉素对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且没有苦味,还稍带甜味,
打针的优势:
  固然打针优势很多,但是针的副作用依然是存在的,无论打针有很多优势,但打针的副作用是存在的,最常见的是两边不对称或是注射部位的肌肉无力。打针的副作用的发生与医师的经验,以及注射当时的剂量与注射的部位有关。一些没有资格的生活院的“师”由于不熟习解剖学,注射部位不精确,或使用浓度、剂量过大,经常出现眼睑下垂、眉下垂、局部肿胀等现象。此外,面部如果打得过量,可能造成吞咽困难。
  打针是目前试用广发,安全便利,痛苦小,恢复期短的方法,关于打针的副作用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吧,因此,为了有效减少打针的副作用,必需由专业的医生来操纵,以保证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打针的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我们所介绍的关于针常识,为了幸免针副作用出现,以打针还须要知道的一些事项:
  1、打针前要注意面部的清洁。
  2、女性注意针前要注意幸免生理期进行,一般在月经过后一周为宜。
  3、针前应注意停用一切含有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引起术后肿胀。
  4、孕妇、哺乳期妇女及青霉素过敏者不能打针,术前做一个全面的检察。
  针注射的效果好吗?
  打针的收敛效果不是一针保永久的,一般收敛效果可以保证半年左右,如果你要效果长期存在,可以咨询你的整形医生,不过,一般都须要再定时打三次针,然后维持一年之久。同时减少或是减轻咬肌的运动,那么好的效果就能维持时间更长一些,比如少吃硬的,弹性很强的哪些,如口香糖,瓜子等都能一定程度上维持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3:34

经常打点滴尤其是消炎类的回体内产生抗药性,降低身体的免疫能力。对大脑……不晓得啊,想一些小感冒啊,擦伤什么的就不要打点滴了。祝你健康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5:42

中国的过度治疗,包括滥用抗生素和过度输液,已经在为“医药带来的害处多于带来的好处”做出生动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之一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是这一原则早就在中国被突破,人们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就是输液和使用抗生素。过度输液有害,没有哪个医生不知道,为何
“明知故犯”不外乎是为了个人和单位的利益罢了,杜绝输液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医生自律、病人及其家属配合外,要靠制度保障医生待遇,约束医生行为;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制约医疗机构“高大全、奇新尖”盲目扩张逐利行为,才有看可能制约盲目输液过度治疗。下面介绍输液看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引起全民警示。
  1.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恶性”药物不良反应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让人触目惊心,挥之不去的痛。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不合理用药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6.肉芽肿危害
  最近,英国一名25天的新生儿因肠炎死亡,治疗后期曾输液数千毫升,在其肺病理切片中发现了肉芽肿,这是由于大量输液带来的不溶性微粒造成的。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7.医源*染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