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57
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从军行(其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57
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资料: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历代辑评其四: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语亦悲壮。
《唐诗别裁》:“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唐诗笺注》: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
《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
《诗式》:首句长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见之意。二句惟见有孤城,遥而望之,系玉门关云,起势远甚。三句在黄沙之地已经百战,终穿上金甲,转得突兀。四句不破楼兰不还,如顺流之舟矣,结句壮甚。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指其四)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58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楼兰的敌人誓不回还。”
诗人前两句写景,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长云蔽空,雪山阴暗,孤城与玉关遥遥相对,这画面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又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还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辽阔、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气干云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黄沙”是指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扰西北边疆的敌人。“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诗人用“暗”“望”写自然环境,用“穿”“终”写将士的生活和精神,避免了呆板单调,极富表现力,取得了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