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与”宰相“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7:18

现在的意思是相同的,但“丞”和“宰”的原意是不同的。
以下摘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得失》

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
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
,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
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理,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
,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
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
“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
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
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
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在周官书里的天官冢宰
的职权,便是如此的。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
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
大夫的副,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宫的。皇室的
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实
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
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那是封建旧制遗蜕未尽。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好说,
皇帝也不过市*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
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
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帝与*关系之大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08:36

宰相
一:宰相制度的变迁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二 <<宋代的宰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0:44

宰相是一种泛指,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

比如,秦朝汉朝的宰相叫丞相。如丞相李斯等;

唐宋的宰相则称参知政事;

明代废除丞相职务,但后来殿阁大学士则为实际上的宰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3:08

简单明了地说,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不必那么罗嗦,看的头都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5:50

丞相是官职名,从秦直到明.
宰相是权利相当于丞相的官职的总称,如大学士,平章政事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