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02
评论家雷达:作品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就没有位置
“过去不是没谈过文艺‘为人民服务’,但是在今天的语境下,这样集中地、强烈地提出来,同时把它作为整个文学创作的灵魂性的内容,非常重要。”
记者:第九次文代会和第八次作代会刚刚闭幕。*总*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请结合最近五年中国作家的创作情况谈谈“火炬的作用”。
雷达:总*的讲话一开始就充分肯定了“文艺队伍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对文艺、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更重要的是,讲话中提到“作家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为人民书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服务作为基点和归属,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并提出“一切优秀的文化创作,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要奋力开拓文化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这里,文学的人民性、现实性、艺术性得到特别强调,同时体现出对艺术规律的充分尊重。必须看到,整个报告里灵魂的东西就是: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过去不是没谈过“为人民服务”,但是这样集中地、强烈地提出来,同时把它作为整个文学创作的灵魂性的内容,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今价值观、审美观比较多元甚至不无混乱的时代,这一提法更值得深思。
记者: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观察家和评论者,能否对5年来数得上的当代文学力作给读者大致做一个列举。
雷达:名单很难罗列,难免挂一漏万。这里我只凭印象——上一届文代会迄今已经过去5年,成果不可小视。就长篇小说而言,5年来产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如不久前评出的茅盾文学奖5部作品——《你在高原》、《推拿》、《一句顶一万句》、《天行者》、《蛙》。再如《农民帝国》、《天香》、《古炉》、《武昌城》、《遍地月光》、《麦河》、《天藏》等,也多有好评。此外,中短篇小说的艺术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它的优势,恰恰与它不直接与市场对接有关。我以为中短篇小说这5年出了不少成果。如《最慢的是活着》、《喊山》、《世界上所有夜晚》、《国家订单》、《心爱的树》等。5年来,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也有一些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像《震中在人心》、《生命第一》、《感天动地》、《木棉花开》、《长征》、《寻找巴金的黛莉》等。散文、诗歌就不列篇目了,凡此种种,异彩纷呈。
总之,这5年,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品类和流派,作家队伍的成长与分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就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而言,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中相当一批作品受到公众的喜爱,尤其是一批富有潜质的文学新人也在茁壮成长。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非职业作家”,也大有人在。
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市场要求多和快,创作要求精和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
记者: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但是,文学如何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活跃的一分子,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当下创作本身的问题在哪里?
雷达:当今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多元文化和多媒体手段,使得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今天的文学怎么存活下去,怎么得到读者的欢迎,怎样有大的发展,怎样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成为活跃的分子,确实值得思考。但有一点,文学人学,是灵魂内部的工作。文学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尤其在社会转型、风云际会、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它更要担任重要的角色。
它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有原创力的作品和现实题材作品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某些领域里,我们的创作可说是落后于生活的,显现出一种思想上的贫瘠、精神资源上的贫乏,以及自我重复、互相重复,缺乏原创力的现象。原创力只能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去汲取,创新性只能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来实现。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现在市场要求的多和快,与创作要求的精和慢,确实存在着几乎无法解决的冲突。我们产品很多,但是数量和质量还很不平衡。文学要在这个时代无可替代地存在下去,展现它的精神魅力,似乎不应取决于片面地追求更大的发行量,主要还应以它的精神品质、精神标高,来征服人心、启迪读者。
记者:你的文艺理论中曾提到,我们曾经历了“只讲阶级性不讲人性,只讲单一性不讲复杂性,只讲理性不讲非理性,只讲显意识不讲潜意识的阶段”。现在文学回归原位了吗?
雷达:如果总结我们的经验、反思我们的历程,我想讲一点:文学的繁荣发展有所进益,最基本的一点是——对人的认识,对人性的挖掘,对民族精神之表现力的丰富和升华。过去的文学自有它的成就,但是对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不够。今天的作家进行了多方探索,很多领域打开了,丰富了,深化了。特别是今天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年代,日常化的和平建设时期,日常化的生活与日常化的人怎么写,给文学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大众记得住的力作为何不多
“对时代有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有厚实的积累,对人性有深刻的体验,对经验有独特的处理,对汉语言有艺术化的表达——精品的产生需要条件。天天放烟花爆竹就是文学的时代吗?”
记者:有人说,讴歌我国文学创作成就时常常说“长篇小说年产量几千部”;而列举我国文学出版精品不够、冗肿繁杂时,也会列举“年产量几千部”作为负面明证——当代文学创作数量虽多,但为什么经典不多,大众叫得出口的作品不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多?症结何在?
雷达: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甚至伟大的作品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作家要对时代有深刻的认识,有非常厚实的积累,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有非常独特的思想含量,有非常艺术化的表达——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是深厚的,对人性的洞察是深刻的,同时有很强的创新性。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文本产生的必要条件。另外,精品的产生一定要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一切伟大的作品、杰出的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时代。而且它一定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精品力作确实不能算多,甚至很少。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的条件,作家需要长期的磨炼、艺术技巧的修养,特别是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汉语言的叙述能力。作者要沉得下心,静得下来,孕育生产这样的作品。它是种种原因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此言也许有理,但不是只要有了数量就自然而然地蹦出杰作,若是同义反复,一万部也未必出几部巨著。文学不是按照百分比的比例出现的,也不是“大跃进”式地搞创作突击似的东西。起码有几个内容是避不开的:作家和时代的关系,作家和生活的关系,作家和思想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创新的关系。这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杰出作品。当一个作家生怕被这个时代遗忘,当一个作家为了自己不消失,拼命地、大量地写作的时候,刚才讲的“三个无愧于”的作品恐怕是很难产生的。我们心目中真正让大家都服气的,全世界都服气的作品还没有,虽然我们呼吁了多少年“无愧于”。
记者:有人说,社会生活提供给作家的,只是被催情的草莓、机器养出来的冷冻鸡、注水的西瓜,还有那些裁剪得体的“空心人”。就是说,外界对作家干扰太多,*太大。但也要看写作者本身是否有定力排解干扰,滤清心灵。
雷达:作家们现在确实很难沉下心来,因为有市场环境、大众趣味,对创作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对文学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了。如,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类型化写作。不能说类型化写作不好,它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大众文化的浪潮、网络文学的高涨所导致,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利于文学精品的产生。特别是市场导向。极端地说,作家退出市场,有可能就会多出精品。但是让作家退出市场也无法存活。这就是“纠结”。
我以为,网络文学、青春文学都非常好,都需要发展,当然更需要发展的主要还是传统文学、常规的文学和书写方式。我觉得最根本的部分是——赢得人心。还是要靠思想艺术质量,靠文学品质本身,靠作品的精神高度,靠它征服人心的力量。现在有一种说法,文学边缘化了,或者说现在不是文学的时代。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天天放烟花爆竹就是文学的时代了吗?最重要的是,一些文学作品大家看了以后觉得确实不是一般的东西可以替代的。这样的作品多起来以后,就不会说文学边缘不边缘的话了。或者它本身就是沉静的,谁也改变不了它。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作品,说文学多重要,那是自己说的。谁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就没有谁的位置,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网络对文学“助益了生长”
还是“异化了品性”
“过去说‘文学是精神的锻造’,现在从‘精神的锻造’到‘精神的*’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记者:对当下网络文学的状况持怎样的态度?
雷达:我谈文学问题,主要还是谈传统文学这一领域。其实我们现在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不能只看到传统文学而忽视网络文学。当前社会,文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后,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我们进入了一个泛写作时代。什么叫泛写作时代呢?就是所有的人都是作者,所有的人都是读者,就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媒体,包括手机、微博、博客、QQ、电子邮箱等等——我们忽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所以这个写作场域里有很多问题。一是整个写作里出现了“去精英化”的创作特点。如果说过去的文学提倡“精神的盛宴”,现在就更多是“精神的快餐”。过去是“精神的锻造”,现在更多是“精神的*”。二是写作队伍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过去传统的作家往往担任文化使者的角色:我是代言人,我是启蒙别人的。现在就不完全是这样。很多网络作家,很多80后、90后新作家,还有非职业作家,写作方式、表达方式、角色意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文学的发展在数字化和图像化时代确实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文学面临的困境是全面的,这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网络似成为文学“去精英化”的新场域。
雷达:有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作者的作品,多写成长经验,显示出非常突出的才情。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作家,其中大部分是非职业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常规写作里看不到的新鲜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所以,文学作品现在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1-29/3494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