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下欧美流行音乐的感想100分,好的再+++分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3 12:55

  欧美流行音乐更多元化,pop,R&B,punk,hard core,british rock,gothic,country……有数不清的乐队,创作的数量和种类都极为丰富,且很多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其实我觉得这也跟欧美的文化本身比较多元有关.
  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流行音乐的传入也不断地影响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感受本土流行音乐的同时,更多年轻人通过日益发达的传媒把目光放在先行一步的英文流行音乐上。 英文流行音乐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40年代Nat King Cole那低沉宽广的布鲁斯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50年代“猫王”Elvis Pressley的摇滚促使了一代人自知与觉醒。来自英伦的“Beatles”音乐于60年代更是在全世界刮起摇滚的风潮。美国的乡村音乐、瑞典ABBA组合的迪斯科音乐都是70年代的乐坛奇范。而80年代是欧美流行音乐大爆炸的年代,音乐商品化走向成熟。Manonna、Jackson这样的国际巨星应运而生,他们张扬个性、领导潮流。而到20世纪末,英文流行音乐以更加多元化的风格和色彩斑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欧美音乐史的论文:

  第一篇;

  看尽星辰流转、梦境浮沉

  ——肖邦《升C小调 幻想即兴曲》有感

  有一种音乐,能让你看见太阳升起、星辰毁灭的永恒华美;
  有一种音乐,能让你听见花开花落、云破月来的刹那动听。
  他没有交响曲式般波澜壮阔,没有歌剧般动人心魄,也没有协奏曲式般精妙绝伦。
  但他就是有这样一股力量,在音符轻轻巧巧地流转跳动之间,将人带入繁花绚烂的梦境中,然后惊艳、然后沉醉。
  在我看来,肖邦的《幻想即兴曲》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犹记得初遇它的时候。
  那时弹了好几年的琴,到后来已经习惯从难度技巧而不是动听程度上来对一首曲子做出评价了。对自己的感知能力,除了无奈,还有些莫名的悲哀。
  然后便因为考级而开始练习这首《幻想即兴曲》。
  我原以为这首曲子的难度如此之高造成了后来对它的念念不忘和特殊的情结。
  其实,当第一次从头到尾贯穿地连起来弹的时候,便彻彻底底地迷恋上这首曲子,迷恋上了它赋予我美丽的不敢惊醒的幻梦之感。

  再动听的曲子,当听到一定遍数时,还是会觉得有些疲累,有些麻木和重复。但《幻想即兴曲》则不是。
  这首肖邦于24岁一时灵感从而一气呵成的即兴曲有着自由奔放到了极致的洒脱与从心所欲。同时,作曲家又以一种不可思议般的框架贯穿其中,将自由和结构、浪漫和严谨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
  单单是轻狂意气的奔腾流转,就会失之轻浮,没有了细细品尝的深邃。
  单单是严谨细致的推敲雕琢,则会落入沉重,没有了飞扬跳脱的幻彩。
  肖邦以其神奇的才华,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将两者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丝毫看不出一点人工雕刻的痕迹。
  所以,每听一次,每个音符、每个小节都会有着不同的变幻组合,却又由中心的结构引领着,就好像五彩的梦境一般交错叠加、同时十分有序的排列着。
  时年仅24岁的少年作曲家的惊才绝艳,可谓是淋漓尽致。

  第二篇:

  晚上躺在床上,听着克来德曼的《星空》,突然想起了以前上西方音乐史课上写的感想,呵呵。不知道老师看了会是什么感受哦。
  我想自己也许算不上是一个音乐的爱好者,因为我并不怎么懂音律。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音乐课是没有完全的断过,但音乐知识的功底却基本还是空白。自己也从图书馆借过好几本音乐方面的书,终于多数都是看看便罢了,比起如画画等其他的爱好确实没有太大的进展,也许是音乐的门槛过高,或者是欣赏音乐的机会比其他更难得的缘故吧。

  平时也常常听一些音乐,毕竟耳边有一些优美的声音也是很快意的事情。我有一些流行音乐的带子,在高中和大学也有几盒理查德.克来德曼的钢琴曲,听听也能感受到流行音乐多数的只是对自己的感官或者歌词对心情的影响,而那些钢琴曲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与仿佛自身所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过遗憾的是高三听了一个暑假我也没有弄清楚曲子与曲名的对应关系,倒是对第一首《星空》还有一些认识。

  记得那个时候,对于音乐的欣赏也许更多的是能感到悦耳且听出一许作者的快乐与忧伤。现在在西方音乐史的课上课下,加上宿舍有了电脑,算是可以常常享受到一些著名的曲子,尽管还是不能说自己赏析样的欣赏,但在课堂的熏陶与老师的分析与介绍的引导下,可以在听的时候常常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撞击,可以能够在耳边响起音乐的时候,大脑或者眼前会有一些形象的想象。想象着演奏着的投入,想象着在音乐的背景中的或热烈,或寂静;或奔放,或深沉;或高兴,或忧伤的场景来。但是对于曲子本身的结构的分析还是不能那么的清楚。

  自己看书的时候,由于难以对照曲子进行理解,现在对于基本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音强、音曲、音色、和声、复调、曲式等基本要素的理解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这样在分析一首曲子的时候,往往难以有很清楚的把握,对于作曲者运用这些进行表达的精妙也是难以把握,我所能感受到的,仍然多数是在旋律与节拍的大略变化,加上一些想象来理解所听到的曲子。象在听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在它的忧伤与同情的情绪下,常常唤起我对看过的一部对当时欧洲在战争后人民的痛苦生活描写的电影。从而对曲子更有一中亲切感。

  更多的对于音乐家的认识得宜与对于历史的偏爱与了解,不过也多是一些生平的琐事,而重要的他们的音乐作品的了解,并不是那么的多,也许是没有一种对作品的直接的认识吧。当然对于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一些大家的作品还是了解一些的。也常常在听到《命运》的旋律时有一种激动——也许哪怕一个不懂音乐得人也能感到这种激动,感到它催人奋起的“命运在敲门”的声音。

  我对肖邦的钢琴曲《*练习曲》的理解过程是很好玩的。记得第一遍听的时候,看到曲子的名字,并没有能够有一种很深入的联想,尽管知道肖邦的爱国与有国不能归的苦闷与对瓜分波兰的强盗的愤慨。还是没有什么感觉。随后在听曲子的时候,很奇怪的感觉是想象到演奏者或者是肖邦本人在钢琴前时而因苦闷而急快,时而因疲惫与舒缓,这样的感受似乎与作曲家的本意不相符合的。随后在老师介绍了曲子要表现的感情并进行了简单得分析后再听的时候,隐约的能够感觉到演奏者手指的刚毅与急骤的翻动下,内心的痛苦的挣扎,愤怒的抗争与悲壮的热情随之表现。而且在后来似乎越来越紧张,给人一种斗争的激烈与悲壮,但是在悲壮中,作曲家虽然对前景忧虑与关注,但却没有丝毫的动摇与灰心,在有一次如开始板的刚毅的手指的弹击下,让人感觉到战斗的继续,为了光明的不屈斗争。

  后来又了解了一点当时的历史背景,现在听到《*练习曲》时,感到它那悲壮的音 调,眼前似乎浮现一个悲惨的世界:沙俄*,波兰人民牺牲惨重,尸积如山,流血成河,悲壮!!此时我也有点愤慨了,心情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波动,甚至有时候想到中国历史上得一些屈辱时刻与人们的不屈斗争。

  肖邦的许多的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更是一些音乐素描。记得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对于这一首《*练习曲》而言,也是一个反映吧!

  这里是有关欧美流行音乐的一些东西,论文里用的上:
  http://tieba.baidu.com/f?kz=38150457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3815045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3 12:55

从8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渗透到中国以来,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但究竟什么是流行音乐?什么是通俗演唱?什么是欧美通俗演唱?很难有人将它一一说清楚。 什么是欧美通俗唱法的特点? 欧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已富有*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来体现。同时,承纪继了了严肃音乐一部分的发声状态。比如真假声转换,高音华彩部分、跳跃技巧,连续跨越八度音区的声音展现。如果不具备相当纯熟的演唱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也可以说不能够叫作欧美通俗唱法。当然,也不是欧洲人演唱中,都有技巧。在近年举行的GRAMMY颁奖晚会上,获得者经常是以清纯、自然唱非的风格。那么欧美通俗唱法也就是说有很多种类、风格各不相同。(在后面讲座中,我们会详细讲解这一点)但在我们课堂所讲的,还是赞赏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通俗作品。
欧美通俗演唱方法,还会经常采用哑音、呐喊、装饰音、滑音、抽泣、假声包括一些气声的特殊运用,来演绎歌曲的忧伤、悲泣、真挚、委婉、*等等…… 利用肢体语言融合节奏的表现形式,运用混声、和声、不规则人声,进行有声或无伴奏伴唱,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富有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创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表演艺术上达到较高的造诣。
学习欧美唱法,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气息。气息的支点,一定先建立在后腰部分。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然而小腹与横隔膜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如果仅把支点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时腰部就很难起到控制气息的作用。试想一下,是靠前后腰腹的力量控制气息更有效呢?还是只靠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它们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希望大家能清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