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09 07:27
表了,你自己的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在思考创新性idea 的过程中,应该已经勾勒出了论文的大致框架,在实验过程中,就是也将
此框架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一旦有了新的实验结果出来,很多人(尤其日理万机的临床医生
们)就是简单地将数据放在一边,而没有及时整理,这样做的后果至少有两个:1)时间久了,
现,也就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自己的经验是:a)做实验前,尤其是新实验(哪
怕是实验室其他人已经做了N遍的实验)先尽可能的写清楚实验步骤(protocol), 这个
protocol 最好用英文写,并且做成电子版,存在自己的电脑中,打印一份贴在自己的笔记本
中,以后再用该 protocol, 只需写明:参见 xx 页(refer Pxx。这样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很
方便了;b)新的实验结果一旦得到,要将数据尽快整理成图表,用 Powerpoint 做成 PPT
格式,质量和格式就和准备发表一样,哪怕是阴性结果,并且将实验的相关信息和参数尽量
详细列出,这样以后无论是开会做presentation 还是撰写论文都会方便很多;c)如果是阴性
结果,和预测的不同,分析问题的可能原因,有无别的替代方法?是否要修改原来实验方案
乃至整个实验设计?; d)同样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我一般一周至少一次)查
Pubmed(生物医学最著名的、最重要的摘要数据库), 看相关领域是否有新的论文发表,如
果相同思路的结果已经发表,就要及时调整实验方向。当然,看到好的相关相关文献要及时
加到Endnote 等文献管理软件中。另外这一过程也是熟悉本领域最新发展的过程,届时写论
文时就会有胸中有丘壑的感觉,写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
在做实验的间隙写,因为在写之前,由于平时的积累,数据、图表和文献等都基本准备齐全,
所以一般最长一个星期之内即可完成第一稿。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在两方面准备你的论文手稿:1)及时整理数据;2)跟踪、
更新、阅读相关文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没做整理,遇到做presentation 就措手不及,过后很多数据就忘记了。
我个人觉得初稿要注意逻辑关系,所有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楚,而不是只是把数据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