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21
老人与海》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两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扛着工具又进了小茅屋,孩子第一个来看他,整个故事就是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应关系,有头有尾,产生一种完满的美感。这种首尾完全相呼应的照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他引导人们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点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旧是老人和孩子,用具还是那些捕鱼的工具,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奇的变化,但这里已经蕴藏了不同的内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擞,充满信心;孩子为老人担心、祈祷、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归来后,老人已经疲惫不堪,面临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崩溃;孩子为老人的受伤而哭泣,为老人的归来而欢乐,为将来能继续跟老人学习本领而庆幸;老人用作战斗武器的捕鱼工具已残缺不全;小茅屋此时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处所。可见前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巨大变化。使用这样的照应头绪清晰,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体感很强。
或者:
自然风暴烘托人物命运
——《在烈日和暴雨下》景物描写的特征及作用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张 春
从第一单元的画山绣水中走出,写景散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进入小说单元,尤其是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看到了同样精彩的景物描写,细心地品味鉴赏同样非常重要。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手法灵活,特点鲜明。例如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油路”晒化了。再如注意动静结合,捕捉细节,选取最具表现力的词汇。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般处于辅助地位,《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何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景物环境呢?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本文景物描写在交代故事背景,显现人物遭遇,展示心理变化,推动故事发展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上述作用,景物描写还强烈昭示着特定社会环境中人物的命运。试想一想,老舍先生多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活脱脱是烈日下祥子们慢腾腾、昏沉沉在街上拉车的形象。“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散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像得到”、“像长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他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抓不住”?“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在烈日狂风暴雨下挣命的祥子们正像这任风簸弄的树叶,他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那枝头的柳叶可能连“惊疑不定”都谈不上,他们只能任灾难砸在自己的肩头。“……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并不是只有到秋天,风才会扫下枝头的枯叶,祥子们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上挣扎,随时会像一片树叶一样被狂风暴雨硬生生地打下枝头。通过柳叶,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社会现实和人物的命运。祥子就好像那烈日暴雨下的柳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任人宰割。这骤变的天气,渲染了气氛,暗示了情节,不禁使人联想到祥子后来的可悲命运。
老舍曾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俏丽秀美、如诗如画,但他笔下北平的夏日和雷雨为何却显得那么面目狰狞,近乎残忍?烈日,烘烤着善人,也烘烤着坏人;暴雨,下向穷人,也下向富人。但现在我们明白,其实,这烈日和暴雨并不公道,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健壮勤劳热爱生活的人力车夫祥子,一生艰苦挣扎,经历了希望、奋斗、绝望的三部曲,《骆驼祥子》深刻地揭露了万恶的旧社会,鞭挞了吃人的制度,这部书也因此被称为“时代的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