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导游解说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0:22

  临淄,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至西晋废齐,临淄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累计 1300 余年。战国时,临淄城中 7 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时期,临淄仍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司马穰苴、齐威王、孙膑、田单等圣君明主、贤相良将,都曾在这里施展过他们的雄才大略,为齐国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齐文化,为华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宏伟华丽的宫室台榭虽不复存,但齐国故城垣和宫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内外还耸立着 150 多座齐王和名士陵墓。齐国故城人为景观荟萃,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地上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市、区*充分利用齐文化,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建起了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游乐性的文物旅游景点,如仿城堡式的齐国历史陈列馆、东周殉马馆、临淄石刻艺术馆、齐故城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等,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仅从十几处文物景点便可窥视到泱泱大国之风貌,领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风。
  我们先来看一下齐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齐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以齐国故城大、小相衔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积 2600 平方米,设有东、南两个拱形圆门,门楣上嵌有“齐琼元府”四个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陈列齐国精美瑰丽珍宝的第一府地”。其内部装修取汉代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使陈列内容、形式与外部环境、室内气氛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大家先来看序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齐长城的照片。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从平阴县的防门开始,绵延东行,到胶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长一千多里。
  序厅的中间耸立着三根直径为 0.6 米的巨型原木,顶端镶嵌着对角线为 1.2 米的菱形不锈钢图案,粗糙的原木与精致的图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物,也是古“齐”字的象征。
  序厅的第三大部分是齐国地理位置图,这是一张春秋时代晚期的齐国地图,高 3.5 米,宽 6 米,防汉代漆画制作,古朴典雅,做工精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东至黄海、渤海,西至黄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无棣,方圆二千余里,疆域占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接下来我们看先齐时期展厅。先齐时期陈列内容为五大部分, 15 个展厅,既突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齐国历史陈列序列。下面我们先从先齐时期看起。
  在齐国还没有建立之前,在临淄周围已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为是 1990 年在临淄后李官庄发现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种文化。这些文物都是从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红褐色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 1959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会已进入父权制。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手工为主,晚期出现轮制,造型较规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临淄薛家遗址出土红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后,大汶口文化又过渡到了龙山文化,这个场景就是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的情景。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龙山文化。请大家继续参观。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临淄地区已经发现了 12 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遗址,面积 50 万平方米。这幅照片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图,上面划分的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黑陶中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象这种“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黑陶,显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艺的精美绝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种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饭,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遗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处于夏代纪年之内,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临淄地区出土的方孔石铲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东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动范围大多数都在今山东境内。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也比较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齐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出土的铜戈、玉戈、陶鬲等,说明齐都是建立在商代遗址上。
  3 、西周时期
  周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后裔,东海人。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于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姜太公死后,是返祖而葬的,后来齐地人民为怀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这里,称“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齐地封赏给了姜太公。太公率众人去自己的封国,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些客人睡的这样安逸,恐怕就没有去封国就任的心”。太公听后,便连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赶到了齐营丘,正遇上莱侯率兵攻打,与太公争国。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打败莱夷,太公才在营丘安定下来。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以尊贤尚功,富民强国为立国之本,兴开放务实之政,求富民强国之效。所采取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三条:第一,简化君臣之礼,顺其当地风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齐国仅 5 个月,就初步奠定了开国主政的大基业。当周天子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如此之快时,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第二,推行调理阴阳,治国安邦之术,尊崇贤智,奖赏有功的任人唯贤的*。第三,开放工业、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同时劝勉妇女做工,发展手工业,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齐国来,使齐国很快成为“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衽而往朝”,这就说,当时齐国的衣饰鞋帽领导着周朝个诸侯国的服装新潮流。难怪到了西汉,皇家贵族还要在这里专门设立制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装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孙哀公,因受纪侯的诬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而自立,就是齐献公。公元前 859 年齐献公复都营丘,因临淄水而更名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分布图(电动图表)。
  齐国兴建国都时,地理位置是经过周密考虑和科学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为西、东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墙,挖护城河,使水系相连,四面环绕,构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网络。使这个具有 7 万户,达 30 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内的废水、积水得以顺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无恙。这是位于齐故城西北部的一处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是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仅见的。
  4 、春秋时期
  公元前 686 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避难的公子纠和小白,于公元前 685 年,分别率兵从鲁国和莒国日夜兼程奔赴齐都,以求继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辅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险些丧了性命。
  后来,大难不死的公子小白终于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本来他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但是他却能听取劝告,捐弃前嫌,沐浴*,亲自迎接满腹经纶、治国有方的管仲,并拜为丞相。从此两个人携手共进,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子牙在建立齐国时带来的舒张、达观的国风,自由、开朗的民风,终于为齐国后来的称霸春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不过,真正给齐国带来盛世雄风的还是他,这位长眠在牛山的一代贤相 --- 管仲。
  管仲临危受命,辅政 40 年,殚精竭虑。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时,正面临着一个充满动荡和白废待兴的局面。管仲上台后,立刻治理整顿,稳定局势。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通渔盐之利,兴山林、海河、农工之业,壮大经济,增强国力。其次铸行货币,繁荣商业,打开关禁,降低关税,不搞地区封锁。齐国规定,带 4 马 1 车来的商人,免费吃饭;带 12 匹马 3 辆车的既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给饲料;带 20 匹马 5 辆车的除上述条件外,还专门配备 5 个俑役人员,以供使唤。一时到齐国作买卖搞贸易的人,竟“归之若流水!”大家看这边陈列的便是当时流通的货币 --- 齐刀币。管仲改革的第三点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给农民,根据土地的肥瘦决定加减税收,休养生息。“养桑麻,育六畜”,“通货积财”,结果赢得了民富国强,社会稳定。第四,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对“远交近攻”,主张首先要与自己相邻国家建立睦邻关系,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第五,实行“三选法”,举贤任能。所谓三选,就是先由基层推荐,再试聘官职,加以政绩考核,最后由最高当局下基层考察确定,认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过了三选,也不是终身制,期间还要经过多次的考核,发现问题随时罢免。古齐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出于私心,有贤不报,泯灭人才,一旦发现,就犯了忌贤妒能,有贤不让的罪。重者,可开刀问斩!不用人才就是对国家犯罪,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创吧。桓管改革,短短几十年,齐国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充满热情地写道:“齐桓公称霸,并不是仅仅由于产生了一位特殊的*家管仲,而是由于这位特殊的*家找到了使国富民强的基本要素”。这个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现状,勇于改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