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0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07
稻田繁育泥鳅苗新技术
近年来泥鳅养殖发展势头很快,出现了苗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利用稻田繁育泥鳅苗种有利可图。现将江苏盐城市义丰镇花陇村专业户赵金忠利用稻田繁育泥鳅苗种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田准备。在田埂内侧挖沟埋入密眼网防止泥鳅逃逸。在田块的一端设进水口和注水管。在稻田四周或田块一角挖2~4个宽3米~5米,深0.8米~1米的暂养池,开挖面积占全田面积的2%~5%。靠排水口一侧田埂上开设1~2个溢水口,并安设牢固的拦鱼栅。
二、亲鳅选购。亲鳅要求体形端正,色泽正常,无病无伤。雌鳅要求体长18厘米、体重30克以上,雄鳅要求体长12厘米、体重15克以上。成熟的雌鳅个体较大,胸鳍宽短,末端纯圆,呈舌状,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形细小,胸鳍狭长,呈镰刀状,末端尖而上翘。水温18℃以上时,将鳅种放入暂养池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尾。
三、亲鳅培育。繁殖前1个月,将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鳅按雌、雄性分开在暂养池中强化培育。池底铺20厘米厚的腐殖土或软腐泥,池中投放水草,水深40~50厘米。放亲鳅前1周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培育所用饲料为鱼粉、豆粕、菜籽饼、米糠等,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水温20℃以上时,日投饲量为亲鳅重量的5%~7%。适当追肥,每周换水1~2次,保持水质肥、活。
四、人工催产。每尾雌鳅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400~500国际单位,另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每尾注射量0.2毫升。注射后亲鳅按雌、雄1∶1.2的比例放入网箱中让其产卵受精。网箱内放置30~50把用杨树根须、棕榈片扎成的鱼巢。水温21~25℃时,11~13小时后雌鱼即产卵。
五、鳅苗孵化。泥鳅卵的附着力很弱,孵化时应避免振荡。水温22~24℃时,经48小时脱膜。采用流水刺激,可提高脱膜率。刚脱膜的仔鱼全长约2毫米,4天后可游动,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鱼苗脱膜完毕,将卵巢清除。
六、鳅种培育。鳅苗在暂养池中培育15~20天后,放入大田进行培育。所用饲料有畜禽内脏、猪血、螺蚌肉和米糠、麦麸、糟渣等。每日投喂1~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投喂量占稻田鱼体总重的5%~7%。要在鱼沟和鱼溜中定期追施已发酵的畜禽粪。水稻治虫时禁用毒杀酚、呋喃丹等剧毒农药。平时要勤检查田埂有无漏洞、拦鱼栅是否完好。严禁鸭群下田。
七、越冬与捕捞。稻谷收割后,灌深田水,让鳅种在田中越冬。也可选择避风向阳的池塘或在鱼沟中加深水位越冬。越冬前在池塘四角投放成堆的畜禽粪肥,既可肥水,又能发酵增温。泥鳅种苗的捕捞,可采取冲水法、食饵诱捕或干塘(田)捕捉。
来源: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参考资料:http://www.zjol.com.cn/05sn/system/2006/02/17/0079688.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08
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法: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二、池塘建造
1.池塘规格
面积5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2.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节PVC管高度任意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厘米~50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三、放养前准备
1.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四、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6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五、饲养管理
1. 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
根据水*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2.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六、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 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次~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2. 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定期预防病害 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七、病害防治
1.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公斤~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
症状 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 0.7×10-6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 用1×10-6溶液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