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十年的汽车产量的具体数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3:59

2002年韩国生产汽车314.8万辆,不敌中国(325.1万辆),排世界第6位2003年全国汽车产量为444.37万辆2004年中国汽车总产量495万辆2005年中国汽车计划目标为320万辆,其中轿车110万辆;而实际产量为570万辆,其中轿车277万辆2006年上半年我国生产汽车388.万辆,全年产量高达728万辆。 2007年汽车产销888.24万辆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934.5万辆
目前全国出租车数量大约有100万辆左右,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出租车属于公司,其他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都是个人所有。七扣八扣,真正作为消费品的私人小汽车不过600多万辆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的汽车需求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的汽车需求量为0万台,预计2008年将接近1500万台,相当于目前全球汽车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一。 几天前,日本时事社的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报道,文中写道:“中国1200万辆私人轿车”如何如何。之前,不少国内和海外的中文媒体也称“中国的私家车超过千万辆”。 但是也有国内权威部门称我国的私人轿车只有区区数百万辆。中国的私人轿车到底有多少,仿佛成了一个谜。 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可是如果连到底有多少轿车已经进入家庭这样的家底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去引导汽车消费?如何指导汽车厂家去生产和销售呢? 一年前,国内一家权威媒体发布了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题目是“中国私人汽车超过1000万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没有错,可是写稿的记者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混淆了私人汽车和私人轿车的区别。许多海外媒体在转载这篇稿件时,题目变成了“中国私家车超过1000万辆”。当时美联社和路透社的驻京记者就打电话询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这1000万辆私家车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国家统计局所说的私人汽车,是指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包括载货汽车和载客汽车。其中至少一半左右车辆是用来运营的生产工具,而不是消费品。 私家车是港澳地区人士对纯粹用于消费的家庭汽车的称呼,既包括轿车、越野车,也包括多功能车。 在国家统计局关于汽车的统计中,有一项是“XXXX年私人车辆拥有量”。私人汽车分为载货汽车和载客汽车两种。载客汽车再细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四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400多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219万辆。私人汽车中,373万辆是载货汽车,这些货车是百分之百的生产工具。846万辆私人客车中,50万辆是大中型客车,主要用于客运。小型客车保有量587万辆,微型客车209万辆,两者加起来总计796万辆。 对这两部分客车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微型客车中有一多半是小面,也就是面包车。这些小面绝大多数用于拉货或载客,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属于私人的小轿车(包括微型小轿车),还有一部分是私人拥有的出租车。目前全国出租车数量大约有100万辆左右,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出租车属于公司,其他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都是个人所有。七扣八扣,真正作为消费品的私人小汽车不过600多万辆。 北京在全国是汽车拥有量最高的城市,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2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148万辆,104万是私人小汽车(轿车、越野车)。按全市1450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近14个人、大约5个家庭拥有一辆私人轿车。位于长三角的江苏省,经济比较发达,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会南京市平均每20个家庭才拥有一辆私人轿车。 汽车特别是用于消费的私人轿车保有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经济活跃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道路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也有过连续两年多的汽车“井喷”行情,但是要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003年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不足20辆,与发达国家每千人600辆的水平相差甚远。作为消费品的私人轿车保有量更是少得可怜,全国平均200多人才有一辆。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百姓开始享受汽车文明。商务部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今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超过500万辆,其中约一半是轿车。这将使中国汽车产量连续4年每年上一个百万级台阶。这一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前所未有。 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有专家预计:如果不出意外,我国汽车需求量将在2005年达到590万辆,超过德国,到2010年将超过1000万辆,2020年将有望达到1700万辆。与美国汽车消费市场规模相当。 难怪最近一家日本媒体对我国汽车市场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能与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王国相匹敌的汽车市场,除了中国以外,今后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