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4 21:18
清末新政:实际就是一场**。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有能挽救大清,反而引发了*?笔者看到上面有朋友回答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句话不假而且十分正确,但是这个必然性体现在哪里呢。等我们把一切具体问题都归结于根本的必然性是不是就有些大而无当而显得空泛呢?
一、仿行宪政:预备立宪的*。
1900年,为了*义和团运动,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组成八国联军,悍然侵华。而*的清*又一次战败,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彻底让中国人民认清了清*的**,只有推翻清*才能救中国。 所以这一时间民主*前所未有的高涨。
民主*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群众的反抗斗争,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不能再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人士,要求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5年,清廷派出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5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五位大臣归国后,9月1日清*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是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只想安安稳稳稳的过完自己的晚年,对新政实施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所谓的新政不过只是撤了几个旧衙门,增添了几个新衙门,合并了几个多余的衙门。
二、皇族内阁:名为宪政,实为*
清末新政时,清朝*仿效西方国家开设“议会”,“咨政院”,“资议局”,并组建内阁。 内阁由总理大臣和内阁政务大臣组成,共计13人,其中满族7个人,汉族4个人,蒙古族一个人,另有汉军旗人1个。虽然名义上是不分满汉,但其实质却是满七汉四,而蒙古、汉军旗人有多依附于满足,汉族人尽在内阁总数的1/3。而且这些人都是清一色的大地主、大官僚、大贵族。内阁中,满清贵族掌握着各要害部门,比如陆军部的尚书铁良,侍郎寿辉等又都是清一色的王公。
由内阁同意颁布的《钦定*大纲》其核心是“君上大权”,规定皇帝有颁行法律以及提交议案召集和解散议院,罢免**等权力。这哪里有一点新政的气象?
三、争权夺利:所谓议员们的闹剧
1908年11月14日至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0小时内先后死去,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清朝*的大权落到了其父摄政王载沣的手里。摄政王载沣掌权的第1件事就是罢免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而此时的袁世凯早已经是树大根深,远不是罢免官职所能撼动的,摄政王载沣这一举动,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巨大*。
罢免袁世凯之后,摄政王为了表示新政除旧不新的气象,下令开议。按照原定章程,第1次常年会,为期三个月,可是三个月过后事情仍然没有议论出个所以然,最后又延期10天,谈论涉及文化、教育、国防法律等各个方面,但是议论到最后议员们得出的结论还是“请旨裁夺”,议会召开了100天,几乎没有办成一件大事。
辛亥*爆发前夕,1911年5月,在各地改良派的巨大*压力下,摄政王载沣不得不重新组阁,然而结果更让人失望,国务大臣共13人,汉族只有协理大臣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等四人,其余有人仍然是满人。
两次“皇族内阁”的组建,向世人说明所谓的清末新政不过是满清统治者为了集权与皇室的*罢了。这样更让一心想要推翻它的*者所不齿,别让一些热衷于维护清*的改良派大失所望,在众叛亲离之后,清*的灭之也就成了必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4 22:36
清末新政全部都是虎头蛇尾的,根本不彻底,统治者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改革不能拯救大清,只会引来人们更激烈的反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0:11
这是因为清末的新政本质上还是在维护封建*统治,当时的清*已经非常的腐朽落后了,而且此时的社会制度也很落后,所以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能通过*的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2:02
因为大清的灭亡已经注定了,再做挣扎也只是无谓的抵抗,而*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挽救不了清*,但是可以给中国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4:10
清末新政,还是推崇的旧王朝,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无力回天,旧时代已经过去,必定会引发新的*,革新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