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5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6:44
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中国*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和*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遂成海岛。
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不仅是东海*架的一部分,而的基本地形,与*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从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同属一脉。自有史籍记载以来,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军民东渡,垦拓、经营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这是中国*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和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和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和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与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给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北部的据点,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先后在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军民发动的,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中壮烈牺牲。这次愈发坚定了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的荷兰人,收复国土。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亲自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进军。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郑军在台南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在同胞的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将荷兰殖民总督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殖民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自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
郑成功收复后,废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置2县,设安抚司于澎湖,戍以重兵,总称为东都。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肆垦荒,在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
但郑成功收复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爽前后治理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派军进攻,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在清*直接统治之下。
1683年,清*统一之后,翌年在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重新纳入中国**的统一管辖之下,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的*,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陆续在增设行政机构。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例如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
清*治理的200余年间,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与此同时,人民反抗清王朝*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事实表明,凡较大的组织几乎都是从*传入的。如1786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就是*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后,由“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军众达十数万。清*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
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和*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在鸦片战争期间,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入侵的英军,粉碎了敌人试图侵占的阴谋,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当时兵备道姚莹在其《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中写道:“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而获安,未烦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鸦片战争之后,同胞还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的清*于1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的最高机构。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保甲制度,对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又进一步在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初期的约占7%上升到约占18%。与此同时,劳工阶级也在此转变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1920年,约有劳工4万多人;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增至8万余人;到了1943年,劳工已达20余万人。
从15年沦失,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
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 15年割让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人人“痛心疾首”,万分愤慨。康有为、梁启超等集十八省举人千余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地求和,主张变法图强。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清*都察院,痛陈:“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虽肝胆涂地而无所悔。”清廷各级官吏亦纷纷上书,陈述为中国东南七省藩篱,“今日无,明日即可无南洋;中国虽大,虽一日之间,可以瓜剖立尽”。谭嗣同怒斥清廷“一旦苟以自救”,举疆土而赠之于人,“其视华人之身家,曾弄具之不若”。绅民电奏清廷:“割地议和,全台震骇。……臣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署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马关条约签订之次日,全省同胞哭声震天,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反对割台,并要求饷银不准运出,军械制造局不准停工,税收全部留作抗击日寇之用。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绅还试图以“自主”的办法抵抗日本的占领,建立“民主国”,并要请*巡抚唐景崧任总统。《自主宣言》中称:“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朝,作何办理。”但随着唐景崧私自逃回*,12天之后,这个“民主国”即告解体。
武装抗击日寇占领 日军侵占后,清*敕令其驻台巡抚唐景崧等*离台。同胞纷纷拿起武器,自行组织抗日民军,保卫祖国疆土。他们持续进行了前后长达7年之久的武装斗争。
初时,同胞在各地配合一度拒不奉诏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清军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义和台南一带与日寇拼死搏斗。他们手拿土*和长矛,凭血肉之驱,前赴后继,猛扑敌寇。其中尤以彰化和嘉义保卫战最为激烈、悲壮,抗日民军首领徐骧等人、黑旗军的将领以及刘永福新军七星队的大部都壮烈牺牲。一个日本人当时记载道:“不论何时,只要我军(日军)一被打败,附近村民便立刻变成我们的敌人。每个人,甚至年轻妇女都拿起武器来,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我们的对手非常顽强,丝毫不怕死。他们隐藏在村舍里,当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毁,他们就镇静地转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台南抗敌的最后阶段极为艰苦。清*一再严令禁绝*各地支援,黑旗军和民众军械粮饷俱绝,队伍饿极不能起。在此情况下,刘永福坚持抗日5个月后,不得不*登轮退返*。台南遂于15年10月20日沦陷。至台南失守时止,军民总共毙伤敌3.2万余人,占日寇侵占初期兵力的一半以上。
台南失陷后,各地人民继续坚持武装抗日。他们在台北的深坑、云林铁国山,嘉义台南之间的番仔山、凤山附近及屏东潮州等山区先后建立抗日据点。抗日民军队伍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他们进攻日寇军营,袭击日寇官署,抗击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扫荡,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简大狮是台北农民抗日武装的领袖之一。16年元旦,他率领队伍同其他民众武装一道直袭台北,攻入市区。其后,简辗转至厦门。日寇杀其妻以泄愤,并向清*将他本人索去。简就义前慷慨陈词:“我简大狮,系清国之民。……日人虽目我为土匪,而清人应目我为义民。况自归日,大小*内渡一空,无一人敢出首创义举,唯我一介小民,犹能取胜众万余,血战百次。自谓无负于清。……愿生为大清之民,死为大清之鬼”。
辛亥*前后的武装 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之下,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潮时期。1906年以后,在祖国*兴起的资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下,同胞又不断地举行爱国武装,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的北埔;1912年南投的林圮埔;1913年的苗栗;1915年台南的西来庵等。其中苗栗是辛亥*直接影响下较大的一次爱国抗日斗争。领导人罗福星是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派赴的人员之一。罗以其家乡苗栗为据点,建立中国*党支部,在台北、基隆、桃园、台南等地发展组织,宣传*,筹划。事败后近千人被捕,20余人惨遭杀害。罗福星就义前的绝命诗说:“海外烟氛突一岛,吾民今日赋同仇,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生平爱自。……背乡离井赴瀛州,扫空东庭指顾间,世界腥膻应涤尽,男儿不误大刀还。弹丸如雨炮如雷,喇叭声声战鼓催,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回。”西来庵是爱国志士八清芳、江定、罗俊等人组织的。他们以台南西来庵等处为据点,训练骨干,筹划,号召全省同胞“奋勇争先,尽忠报国,恢复”。参加者遍及台北、台中、南投、嘉义、屏东等地。因事机为日警获悉,余、江等率千余人临时举事,血战七昼夜。失败后八清芳等九百多人被处死刑,被日寇滥杀的群众竟达数万人,引起了世界震惊。
“五·四”以后的民族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十月*和祖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巨大潮流影响下,同胞进一步掀起了有组织的民族运动的*,并和祖国的*斗争密切相联系,成为中国民族运动的重要一环。1920年1月,受“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留日籍青年学生产上先在东京创立“新民会”,并仿照北京的《新青年》发刊《青年》杂志,进行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蒙宣传。随后,留日和旅居北京、上海、广东、厦门、南京等地的籍学生相继成立“青年会”、“学生联合会”,“中台同志会”等组织。1921年10月以蒋渭水为主联合林献堂等人于台北成立旨在“唤起汉民族自觉、反对日本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团体“文化协会”,提出“反对民族差别”、“反对奴化教育”,“获得参政权”等口号。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台籍学生在郭沫若等人影响下,建立“广东*青年团”。在该团发表的《告中国同胞书》中呼吁:“勿忘”,“乃中国之,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在这同时,各地农会和各种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1928年4月,在*的籍中国*党党员和留学日本的*主义者,在中国*党的帮助下,于上海成立了的党组织,即日本*党民族支部。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民众党亦登上*舞台。各派*力量急速组合。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农*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局面。同年底“农*合会”领导下的会员达3万多人。各种工潮此起彼伏,工人的阶级意识迅速提高。他们把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结合起来,提出了“支持中国工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等鲜明的战斗口号。
在民族运动高涨的形势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浊水溪上游雾社的高山族同胞,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压迫,于1930年10月27日举行武装*。这就是震憾中外的雾社。他们在捣毁十几处日寇*分所之后,退入深山,同6000多名日本军警激战20余天。许多高山族妇女,为激励丈夫杀敌而无后顾之忧,集体跳下悬崖。最后高山族同胞弹尽粮绝,领袖等自戕以殉。
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猛烈地冲击着日本在的殖民统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统治者对同胞开始全面大*,实行白色恐怖。无数同胞、爱国进步人士被囚人铁牢,惨遭*。但是,人民并没有被法西斯暴行所征服,他们继续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根据历史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同胞蒙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屈辱历史。同年10月25日中国*在台北举行省日军受降仪式。会后省行政长官代表中国*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及澎湖列岛所属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全省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台北市各界民众数万人举行环市大*,欢呼回到祖国的怀抱,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实现民主,建设、自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依附于美国的**却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它一方面大举进攻中国*党领导的广大区,一方面对*统治区人民疯狂搜刮、大肆*,企图把中国重新拖回黑暗的世界。这就不能不激怒了全国人民,迫使人民起来与之进行坚决斗争。1947年2月28日,在全国民主*的*下,全省人民举行了反对*政权的武装。“二·二八”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给予热烈支持,指出:“人民的武装自卫乃是*的,是必要的,是正义的,是正确的”;宣布“区军民必定以自己的奋斗来声援你们,帮助你们。”“二·二八”在**的血腥*下虽然失败了,但它又一次表现了同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新中国宣告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祖国*的前夕,蒋介石以及*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维持偏安局面,使与祖国*再度处于*状态之中。
参考资料:有关历史典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8:02
一、 地理与居民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山系与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岛中部,北部为*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山脉。
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同属一个行政单位,*移民始从厦门移往。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二、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与*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岛。
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到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早期住民是现今少数民族的祖先。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618年)称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元、明两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处境艰难之时,侵入。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2年被荷兰人赶走,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这次武装虽然被*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郑成功在进军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一向属于中国”,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撤出。
中法战争以后,清*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划为单一行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战败,于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宣告:自即日起,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37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北部的据点,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先后在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军民发动的,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中壮烈牺牲。这次愈发坚定了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的荷兰人,收复国土。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亲自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进军。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郑军在台南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在同胞的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将荷兰殖民总督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殖民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自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
郑成功收复后,废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置2县,设安抚司于澎湖,戍以重兵,总称为东都。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肆垦荒,在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
但郑成功收复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爽前后治理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派军进攻,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在清*直接统治之下。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的清*于1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的最高机构。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保甲制度,对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又进一步在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初期的约占7%上升到约占18%。与此同时,劳工阶级也在此转变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1920年,约有劳工4万多人;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增至8万余人;到了1943年,劳工已达20余万人。
从15年沦失,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