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48
韩信作为一代兵仙,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扫平黄河两岸除项羽以外所有剩下的诸侯王,平魏、定代、灭赵、降燕、败齐,垓下之战又发挥了主力和关键作用,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被封齐王,后又迁为楚王、淮阴侯。
一代兵仙韩信
刘邦建国后,对异姓王进行了清算,韩信也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下场,被吕后、萧何设计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并被夷三族,让人唏嘘长叹。那么韩信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活命呢?
首先,就是义无反顾地自立或造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韩信要想掌握自己命运,最佳的方法就是自立或造反。韩信自立或造反的机会有两次:
第一次,就是垓下大战之前。
垓下大战以前,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刘邦与项羽在固陵对峙,刘邦打不赢项羽,但咬住项羽不放。项羽粮草缺乏,想摆脱刘邦,又被刘邦咬住脱身不得。韩信和彭越在观望中,其中,韩信的力量最强,韩信成为左右楚汉相争的关键力量。韩信帮助刘邦,则汉军胜。韩信帮助项羽,则楚军获胜。韩信如果自立,那么就会提前出现“三国”时代。
一代谋圣张良洞若观火,清楚洞悉当时的局势,劝说刘邦下血本,把西楚地盘提前划给韩信,明确韩信齐王分封的范围。让韩信下定决心不反也不自立,而是帮助刘邦。
项羽也看出来形势,韩信成为主导局面的关键力量,派小龙虾之乡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让韩信反刘邦或自立。只要韩信不加入战局,项羽不怕刘邦。可惜韩信记恨当年在项羽帐下只当个执戟郎中,没有听武涉的。
蒯彻就规劝过韩信自立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早就看出韩信的关键作用,多次劝说韩信自立,并对韩信晓以利害,明确指出韩信功劳太高,封无所封,如果助刘邦得天下,必不见容于刘邦,还举出了越王勾践功成后杀文种的故事警告。可惜韩信就是听不进去,蒯彻只能装疯避祸。
韩信不听蒯彻、武涉的建议,在得到刘邦划定的齐王地盘后,出兵垓下,成为击倒项羽的决定力量,项羽十万精锐灰飞烟灭,霸王别姬后自刎乌江。
但是正如蒯彻所言,这边垓下之战刚结束,那边刘邦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齐王府,在韩信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齐地封给了刘邦和曹寡妇生的庶长子刘肥。
第二次,就是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的时候。
垓下之战前,韩信错过了自立的机会,那么被封为楚王后,韩信还有一次反汉的机会。就是趁着刘邦没贬自己为淮阴侯以前,举兵起事。
刘邦在垓下之战后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改封为楚王,其实已经暴露了对韩信的不信任以及兔死狗烹的意思。
刘邦称帝后不久,就以谋反的名义先后诛灭了临江王共欢,燕王臧荼,颖川侯利几,剪除异姓王的意图和行为已经非常明显,韩信应该当机立断举兵。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
从刘邦和陈平的对话中可知,韩信当楚王时,手下的军队实力比刘邦还强,如果要谋反,刘邦一时也拿他不下,并且韩信打仗在当时也没有对手。
刘邦伪游云梦,拿下韩信
但是危机重重之下,韩信也不知道哪根神经麻木了,竟然没有起兵,被刘邦伪游云梦把韩信拿下,不久贬为淮阴侯,并拘到长安,不让回封地,从而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次,学范蠡、张良归隐江湖,彻底不问世事。
自立也好,谋反也好,机会是有的,都被韩信错过了。那么韩信再想活命,就得学范蠡或张良归隐,彻底不问世事。
范蠡、文种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砺志复仇。最终通过美人计及一系列计策,让吴国疲蔽,并乘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乘虚攻陷姑苏,灭亡了吴国。成功之后,范蠡对文种说,句践长颈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我们功成名就,应该引退。文种不听范蠡的,后来被赐死。而范蠡却带着财宝,泛舟五湖,做起了职业商人,从此不问世事,得以善终。
范蠡功成身退,五湖泛舟
张良这方面就向范蠡学习。张良和刘邦相识于留县,本来是要投奔其它人的,刘邦对张良的计策非常理解并接受,让张良相见恨晚,也不投奔别人了,就跟着刘邦混了。张良运筹帷幄,成为汉初三杰之首。
张良非常博古通今,当然知道文种范蠡的故事。刘邦打下天下后,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张良拒绝了,说封留侯就足矣。
张良后来就以生病为由,基本不问朝政,潜心于修道。刘邦、吕后遇到重大问题才会问计于张良,张良一般不多说,除非关键问题才会出主意。比如刘邦想废长立幼,张良就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结果商山四皓出手,刘邦就罢了废太子的心思。
张良功成后,就修仙为主了
张良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从赤松子游去了。张良的后人后来创立了道教,称张天师,一代一代传到现在还有张天师。
韩信不自立、不造反,完全可以学张良,不问世事、朝事,炼丹修道完全可以,甚至淮阴侯都可以不要,要个又穷又没什么太多人口的穷县当个侯爷,能养活自己就行。因为人口少,兵源就少,穷就没钱去养兵。这样刘邦看不到韩信的威胁,自然就不会杀他。
那些屠戮功臣的皇帝,并不是不念功臣的功劳,而是担心功臣据功谋反,把谋反的潜力消除,皇帝自然就会放心。
其三,学王翦萧何自污,当个饫甘餍肥的土财主。
韩信如果不愿归隐,还可以学王翦、萧何自污,当个饫甘餍肥的土财主,或许也能保命。
当年王翦带领60万大军伐楚时,秦始皇为他送行,王翦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这把老骨头不行了,希望能在大王您还用得着我的时候,为子孙谋个后福,希望大王能多封点土地给我。秦始皇笑着答应了。
王翦出征前向秦王赢政讨要土地
王翦到了前线,还隔三差五地派人回来,落实秦王封地的事情。部下问王翦,这样*着大王封地是不是不太好啊?王翦说,我这是为了让大王心安啊。大王把60万兵马交给我,这相当于秦国的全部武装力量啊?大王担心我万一谋反就完了,我要地要钱,大王见我没什么大志向,只想当个地主老财就放心了。后来王翦果然善终。
萧何也是这样的,刘邦在前线打仗,担心萧何谋反,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不解其意,有个门人说这是危险信号,因为萧何名声太好了,刘邦担心萧何利用自己的好名声谋反。萧何参透了刘邦的心思,就开始贪污良田,和百姓争地,刘邦回来后就不再担心萧何了。
另一位名人吕不韦的做法就比萧何、王翦、张良差远了。吕不韦因为嫪毐事件被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天天和宾客谈论天下大事,结果让秦始皇认为他在搞小朝廷,就让他徙到蜀地去,吕不韦在路上饮鸩自尽了。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并不低调,反而是抱怨满满,并且还与陈豨书信往来,被抓住把柄,让刘邦动了杀心,通过吕后之手除掉。
如果韩信学会低调,把侯府的大门紧闭,天天在家吃喝玩乐,不与任何人往来,形不成威胁,或许刘邦就不会猜忌了。
韩信不学张良范蠡王翦,学吕不韦
结果是韩信没学王翦、没学范蠡,却学吕不韦了,最后刘邦、吕后不容,连萧何也看不下去了,设计把韩信骗进长乐宫钟室,一代兵仙至此谢幕。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纵然有国士无双之才,但因为不会做人,看不透时势,搞不清皇帝心里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对皇帝的威胁,因此屡屡触犯龙鳞,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固然刘邦心狠是一方面原因,自己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48
韩信当时放弃所有兵权,放弃封王。告老还乡,这样才有可能活下来。否则始终是对皇帝的威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49
需要人才打仗的时候,大将是皇帝的宝贝,平定下来以后,大将就是皇帝权力的阻碍,所以韩信应该交出自己的权利,才有可能顺利脱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49
韩信如果要活命就应该像张良一样退隐田园,交出自己的兵权与封地辞去异姓王的封号并把自己的名声搞臭,这样就能降低对刘邦政权的威胁,韩信即没了兵也不得人心了失去了谋反的能力自然威胁不到刘邦也就能免于一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50
根据历史情况来看,韩信当时是活不了的,就算逃跑也会被抓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