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修己的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0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40

吾日三省吾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41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以“仁”和“礼”为核心。在我看来,《论语》是一本*哲学书。 论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为人、为学、为政三大方面。
为人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修己,修己就是修身,首先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即君子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就是本质胜过了外表就显得粗野了,外表胜过本质就显得轻浮,本质和外表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君子。
修己的第二个人格就是中和的人格,即中庸之道在人身上具体的体现。中庸之道就是排除两个极端,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修己的第三种人格为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剥夺,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不能被剥夺。是建设民主*的人格基础。

修己也要具备人格要素,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只有智仁勇平衡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真正担当社会大任,修己是为政的基础和前提。
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德行远比学识重要。
“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指的是夫妻间相处时,做丈夫的应当对妻子的品德多加重视,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美色上。夫妻是最亲密的人,重视妻子的德行,对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大有裨益,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都因为身边有贤妻而少犯了不少错误。如果只看重美色,耽于狎昵,必然有损美德,甚至会铸成大错。历史上因沉湎于美色而亡国的君主不在少数。比如,为讨得宠后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迷恋杨贵妃而毁掉唐朝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倘若当年的周幽王、唐明皇喜好仁德,做个德行高尚的君主,还会失信于天下,导致家国倾覆吗?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孝道,而且,子夏还重点提到了“竭其力”。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过,这里的“竭其力”并不是非要竭尽全力,应当视实际情况而定,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心行孝就行了。并且,是不是孝子也不能用赡养父母的物质条件来衡量,若是那样的话,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事君,能致其身”
“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忠”君之道。在古时,作为臣子的,就应当尽人臣之力,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若是放到现在,这个道理同样说得通。比方说,你身为国家公务员,就得尽自己最大的本分为人民谋福祉;身为企业高管,就得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公司谋利益。即便你是个手艺人,也得把自己的活计做好、做精了,才会有人让你挣他的钱。说白了,你得干一行爱一行才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拿出自己百分之一百的忠诚和热情,甚至还要更多,这才是“事君”之道。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个诚信问题。其实,这与上边的“事君,能致其身”是相互关联的,与朋友或同事交往,若是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就要尽力去做。倘若能够做到则是最好,即便是没有做到,只要你尽力了,也不会失信于人。大家都知道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这也是与人交际的根本。尽心尽力地替人家做事,就是恪守诺言,忠人之事。若是表面上答应帮忙,背地里却另有一套,也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这就是失信于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本章中所讲的四种关系,占了五伦中的四伦,足能看出子夏对道德实践的重视。在他看来,若想做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应从身边事做起,只有躬身践行,方能悟透真正的学问,才算有着真正的仁德。倘若只会空谈大道,而不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充其量只是徒有其表,是个假道学而已。这也难怪子夏会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了。若是有人能够全部做到这些,不管他的知识是深是浅,仅凭他表现出来的德行,我们就能认定此人必是真有学问。而且,这也暗合了孔子所讲的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