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23
痞子与雅人是对立的概念,痞子看雅人如看甲骨文,雅人看痞子如看臭水沟。 痞子和雅人都是人的性情和品位,他们都包含社会的价值判断。 雅以充足的精神意韵和潇洒气质成为人人向往的境界,痞则沾点*鄙俗让人退避三舍。 现代社会讲究包装,男人衣冠楚楚,女人风情万种,真痞子也许宽衣博带,抚琴风中,尽行人间雅事,举手投足都散发高贵气质,;真雅人或许嬉笑怒骂,放浪形骸,令人则目,雅和痞更难分辨真伪了。 从本质来讲,两者是有区别的,雅永远是精神上的,没有内在精神,雅就如同人人会演的戏;痞则不同,他则重行为方式。 所以,雅不仅是人生的洒脱,更是纯美与禀性的融合,他是一个人灵魂的箴言,真正的雅人不悲于寂寂无名,不阃于世俗迷离,不屈于威武权贵。 痞子疒在外,让人一看就知,可是它的内心却硬要否认的,这就是“有病不愿医的”那种人!可怜! 痞字是病加否,是有病(如生活态度、精神状态等看不着,摸不着却能感觉到的)又没有实际病症。子是对别人的尊称。痞子合起来就是对嬉皮士等一类人的尊称 "痞"子---就是一般"不"动"口"(即"否"),专门拳打别人的脸和脚踢别人的肚子(状如"疒")的人,一般特指男性,但女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痞"字也没有表现这类人的性别特征,而在现在汉语词典里“否”又读pi,也就是说痞与否是同一个意思 [ruffian] 流里流气的人;恶棍;流氓无赖 [mass in the abdomen]∶医家称经久不愈的腹内痞块 [编辑本段]痞子文学 痞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王蒴,不可否认的是王蒴的作品曾经给中国文坛带来强劲的冲击,他以典型的北京土话为基础,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勾画出生活在社会地层的芸芸众生像. 80年代初,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思想思维行动遭到相当大的冲击,一部分人在这个时候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语言和思想行动开始变化,以嘲笑社会的姿态出现,他们*语言,以自嘲的形式掩饰自尊、对社会上的不合理想象气愤但*为力,于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痞子文化开始出现.王蒴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88年,他的四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其中《浮出海面》改编《轮回》,《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社会上一起非常大的反响,很热闹地过了一个“王蒴年”。 80年代后期艺术家们突然发现在社会之中存在着无法抗拒的力量,面对这种力量他们实际上缺乏实现自己艺术信念的能力。于是玩世和厌世的情绪开始蔓延,他们用平淡、无聊和荒诞的生活场景反讽社会。在这种心态下,成就了“玩世现实主义”风格。“玩世现实主义”风格和北京市井中流行的“痞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作为*和文化的中心,缺乏商业性价值观来制衡*的意识形态,所以产生了以调侃和玩笑为主要方式的市井价值观来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现象。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学中。“玩世现实主义”和南方商业城市那些用流行的商业符号来调侃主流意识形态的*波普风格虽然方式不同,但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一致的。在这些风格背后仍然蕴涵着某种信念,不过这种信念是以“反语”的方式出现的,其基本逻辑是用“流行的”和“无聊的”来消解社会统治话语中的“高尚”和“意义”,并试图以此消解压力,从而恢复自身曾经梦想的尊严。 王蒴后来出了文集,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大家都熟悉的《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渴望》《甲方乙方》王蒴都参与其中。 不可否认的是王蒴的纯情小说确实非常感人,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曾经让读者流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7:23
心无杂念,一心只想着自己要变成个痞子~~。还有,要有资本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