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止祭祀踏青 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发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0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5:58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至今深受儿童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还有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命百岁的意蕴。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16

“清明时节雨纷纷”
如今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祭祖扫墓、踏青。
其实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发现”的东西,
如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清明节?
古人过清明时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祭奠我们的亲人?
我们还能赋予清明节怎样的含义?
快来跟随小编一起看看~
清明不仅是祭祀
我们还可以“读”到春天的样子
大约从唐朝开始,那时候人们都要去郊外祭祀,哀悼过先祖至亲后,便在周边绿意盎然的春光中欣赏美景,这种清明出游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于是我们现在读到了许多描写清明春景的诗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吸取古老节日精华
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说到清明,不得不说关于它的习俗。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包含在里面,这也是最值得玩味的。
过去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非节日。古时人们只过寒食节,在清明节气前一两天过,在这一天要禁烟火、吃冷食。后来清明祭祀与寒食节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清明节,这里面就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古代清明节还有这些有趣的项目
现在你还玩吗?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话食
“咬”一口大自然
感受春天的馈赠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过去买不起鹅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就用腌菜卤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鲜美。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情感的延续
古时人们在清明这天都要祭祀、祭祖,一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求得神明和祖先庇佑,希冀保佑全家平安、诸事顺遂。二是要给已逝的亲人烧去纸钱物品,让逝者在彼岸的世界生活的更加“丰美富饶”。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亲人离去是一件伤感的事情,虽然他们已魂归大地,与我们断了“联系”,但清明这一天却又将人们与已逝亲人的情感纽带联系起来。于是,人们又翻出了泛黄的旧相册、谈论起了故人往事、备上了他们喜爱的食物…这是一个回忆和感怀的日子。
——情感的聚合
清明不仅仅是维系人们与逝者的联系,更是一种情感的聚合。现在的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一大家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及个人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去往天南海北“构建”属于自己的家。有的人一走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直至亲人离开也不曾再见;有的人相聚时间太少、还没来得及体会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就匆匆离开。
但是清明节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亲人们又因为共同的思念聚在了一起,一同为逝者献一枝花、上一炷香。特别是在农村,人们特别看重清明祭祖,将其视为一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家里字写得好看的男人往往要在*的草纸上用毛笔抄写逝者的姓名和生辰及祝福的话语,备上厚厚的一沓,再分发给家族里的男女老少,在祭拜的时候点上香烛,再将写有名字和祝福语的黄纸扔进火堆中诚心祈祷。
祭拜结束,主家往往会招呼从远方来的亲戚,为他们备上几桌好酒好菜,一是感谢、而是相聚。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说起过去的往事、眼下发生的事和即将要做的事情,把酒言欢,小孩子们则围着桌子开始打闹嬉戏。
这就是清明,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带着一丝春天的绿意,总是给人湿润清凉的美好感觉;它不仅仅是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续和聚合。相较其它节日,它总是多了一分细腻,一丝伤感,但更多的是祝福、是祈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