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59
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某些环节,以终止后续反应的进行。
1、寻找变应原
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皮肤试验寻找变应原。皮肤试验常用的有:青霉素皮试、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
2、脱敏或减敏
某些变应原虽能被检出,但难以避免再次接触,临床上常采用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3、药物治疗
使用某些药物干扰或切断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对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扩展资料
根据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指变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
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的结合有 IgE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
2、激发阶段
指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和合成活性介质的阶段。
3、效应阶段
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Ⅰ型超敏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一、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应考虑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查出过敏原,使过敏者避免与之接触;另一方面根据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有针对性地切断或干扰其中某些环节。
二、I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引起的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的一种发生快消退亦快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三、主变应原:
1.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有机碘。
2.吸入性物质:粉尘颗粒、尘螨、真菌菌丝、真菌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3.某些酶类:细菌酶类物质、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等。
4.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类等。
四、治疗原则:
1.脱敏治疗:
⑴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
⑵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注射(皮下注射)[1] 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2.药物治疗
⑴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
②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
③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织胺药;
④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氯化钙等;
⑤免疫新疗法。
五、预防措施:
1.远离变应原: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2.临床检测变应原:以便找出变应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参与反应的成份:
①变应原(Allergens): 指能特异性激活CD4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② IgE抗体 : 介导I型超敏反应 的抗体是IgE, 又称为变应素;
③效应细胞:主要为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粘膜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
④生物活性介质 分为两类:一是预先合成储存在细胞内的介质, 二是新合成的介质。
临床常见病: ①过敏性休克。②呼吸系统过敏反应。③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 (food allergy)。④皮肤过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发生快, 消失也快。②由亲细胞抗体IgE介导。③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发挥重要作用。④补体不参与, 无明显组织损伤。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①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做变应原皮肤试验②脱敏疗法。③ 减敏疗法 ④药物治疗。 应用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肾上腺素,色甘酸二钠),改善效应器官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扑尔敏)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1
10、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1、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一: 答、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修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2
(1)避免再接触过敏原
(2)脱敏治疗
(3)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