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4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7

我最喜欢《论语》里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的深刻道理。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上提出“仁”和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后世统治者确立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主张,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等,这些思想和主张有些成为现当代教育教堂的基本原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关于如何做学问的深刻思考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至用,解决实际问题。“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做学问,脱离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一味在凭空思考,不去深入钻研,不去接触实际,就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毫无价值。

孔子认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获得实际学问。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做学问的普遍道理,这正是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7

《论语》教给我们很多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真的是通俗易懂,很朴素的语言,却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地说,它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还在上初中,看的很多都是囫囵吞枣,大多数都是文言文和翻译的白话文同时看。渐渐的时日久了,也就忘却了大半。

现在让我想来,《论语》中,能立刻想到是在《论语•阳货》一句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学习是人的本能,我们总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很多的时候我们因为种种的因素就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这份本能。孔子教育学生自然要说不少的话,但是学生要做到的,却是最终归于无言。

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反思,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好,更回归自我,这便是“天”的状态,也是学习的状态。而这种心态就叫做“求学”心态。

现在是商业社会,一切都从商业价值去衡量,但实际的学习教育并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人要学东西,不管学什么东西,你要学的好,真的要有求学的心态。

求学的心态就是你想要学,然后去克服其中各种困难,把老师讲的内容非常用心的学完,完成每次的作业,每次的课程百分之百的吸收,就像是很饿的时候吃饭一样,这就是求学。

以求学的心态来学习记忆之道,来约吗?微信公众号:自心台,等你来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古代著作都蕴藏着古代先贤的智慧,那些散发着光芒的文字让人无比的着迷。

说到《论语》,最喜欢的一句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我看来,孔子这位老师虽然留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但他重道、惜友,儒雅一君子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透过他的话语,我懂得了他的心声。

学而时习之,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投以热忱,注以心血,对于孔子来说是一件让他感到满足而开心的事。我们对待自己的学业也应当如孔子一般经常拾起,并快乐地学习,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行路千里,老友相叙,着实是件让人惊喜的事情。如孔子一般朋友遍天下,与同道之人进行思想的交流真是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愉悦,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在男子身上是一种翩翩君子的气质,在女子身上则是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与人相处宽容大气,必让人觉得气度不凡,于是别人更愿意亲近,朋友也会越来越多,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贵如金。

当然《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经典的话语,细细品读其中的涵义,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满足。中华文化的精髓经过千年的洗礼而长存,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有义务让它传承下去,它是民族的血脉,先贤的心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8

    小时候读过论语,不过是论语的简化版,而且还是论语的翻译,那些文言文不会看的。自己喜欢的句子,都是在上学的时候学的。其实很多句子现在自己都还记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不过我最喜欢的那一句肯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人与人之间有多少的自己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都不喜欢了,别人又怎会喜欢呢!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处处为对方着想,这样才可以为自己应该有好多的好朋友,在人生道路上才可以畅通。

      我觉得这所已经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真正能有几个呢?我们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劣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解决问题。

     我曾经看到一个视频,视频的一个人是讲哲学的,我看了这个视频,把它全部看完了,觉得讲得很不错,自己竟然能够看下去。这本书本来是讲心经的,但是还会牵扯到儒家学派的。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当许多人类学者聚集在联合国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下,写出一句话代表人类的最高境界,结果大家都公认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反正大家都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能够做到的最高境界。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语文,一般有课本发来下来的时候,自己都会认真的看一下,进行一定预习,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就会多念几篇,最后都会把它背下来。

    说实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真的很影响很大。自己很多考虑方式都是通过这句话来进行的,处处得为别人着想。想想自己要求别人的,是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

     可能是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做到,还是要不断的努力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8:2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后来根据孔子平时的语录以及和弟子的聊天记录来编纂的,所以有一部分是孔子说的,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说的,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论语的伟大不在于谁说的,而是其中蕴含的道理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来借鉴。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初一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一定要有宽阔的胸怀,坚忍的品质,因为你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再跟你分享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如果朋友从远方过来看望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这句话的意思浅显易懂,从侧面反映了古时候人们与朋友相处的方式。所以有了高山流水的美谈。然而与现在的社会做一下对比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人们可能不会对远方的朋友这么热情了,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论语已经不适用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些也一定会成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依然适用于当下。主要原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要讲述的就是君子该有什么样的品质,或者说一个人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应该有的要求。根本思想就是人,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社会的主体,都需要这样的思想加以鞭策,我想这就是孔子学院,孔子思想在国际流行的原因。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