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5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41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原词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通篇观之,《水调歌头》可用一个“清”字冠之。清秋薄寒,清风明月,清影凌乱,当然还有清欢离愁。事实上,东坡一生做人写诗,追求生活趣味,都是在一个“清”字上着力,作为东坡诗词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水调歌头》这首词深得“清真”之味,也在意料之中。

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这“清”字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是不从流俗的人格趣味。东坡一生坎坷,却从不为流俗曲同阿世,高举生命于平庸之上,这种正直的士大夫精神气质让他吃尽了苦头。

这是一种高标别致的人格追求,虽九死而不悔,就像他在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条清溪,“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出山定被江潮浣,能为山僧更少留”(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百折不回而清澈如许。

扩展资料

苏轼《水调歌头》别解

这首词通常的解释是表达了苏东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见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一·苏轼水调歌头》,曰:苏轼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这段记载的亮点在于最后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那一段时感叹的一句“苏轼终是爱君”并把苏轼从被贬之地调到离京更近的地方。

仔细揣摩便知,苏东坡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被贬山东密州,期间,有一年中秋,趁着醉意,表达了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怕*风云变幻,只好远避民间的处世态度,这便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真实含义。

这也就难怪宋神宗会读出“苏轼终是爱君”这一隐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42

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情致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佳作无数,《水调歌头》就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中秋词的最高杰作,其中展现了苏轼对于亲人的思念和他对于离人的祝愿,所蕴含的超然的、积极的处世思想值得所有读者学习和借鉴。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名作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水调歌头》,这首词流传甚广,是中秋思亲的巅峰之作,有人称之为“此词一出,于词尽废”。

苏轼《水调歌头》画作: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写的,当时他因为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以一直颠沛流离,不能和亲人团聚,当时正值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情绪涌上心头,加之酒兴正酣,于是诗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了这一千古绝唱。这首词反应了苏轼当时的心理挣扎,一来苏轼仕途不顺,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就产生了寻仙问道、消极出世的思想。二来苏轼依旧有着足够的信心,对于自己的才能,对于现实有着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月亮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抒情时常用的景物,当是时,苏轼喝了点小酒,抬起头来看到园园的月亮,想起了今天是中秋啊,于是思绪翻飞,就像是插上了羽翼一般,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天地之间。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爽朗不羁的诗人,全词的上片,写自己赏月和产生的遐想,开局便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是以问开局,然后又自比为老天的好友,其中豪情可想而知。紧接着苏轼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发了读者对于时空奥秘的思索,疑问不得解,就产生了自己“乘风归去”的心思,此时的苏轼自比谪仙,这一方面是因为苏轼自视甚高,而且对于宇宙时空的奥秘很是好奇,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仕途不顺、亲友分离,让苏轼产生了一探天宫的心思。之后急转而下,“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苏轼心里的犹豫,显现了苏轼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他阔达的胸怀。

下片借景生情,写月光照到了房内无眠的人,月亮如此的圆,但是自己确实形单影只,不禁悲从中来。但是这怎么能怪罪到月亮上呢,更显出孤身一人的愁思。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的阔达让他很快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阐述了自古以来的至理,也含蓄的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的无限期待,说明了既然月有圆的时候,人自然也会有团聚的时刻。最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表达了苏轼对于天下离人的祝福,和对于时空的思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苏轼人生历史的一个缩影,苏轼从一个被贬谪的*赏月思亲的角度出发将整个词升华到了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上,全词将个人的哀愁和超脱于情感之上的乐观情绪相结合,展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风格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42

这首诗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