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4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31
不以物喜,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欢喜。
不以己悲,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原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扩展资料:
范仲淹,生于公元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3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关于这句话,我一向是将它信奉为我的座右铭。说是信奉,倒也不假,正因一喜一悲一心境竟全包含在了这句话里。
语出自《岳阳楼记》,主人翁范仲淹对*,官场,社会等表现出的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态度。然而在我的身边,却不乏对范仲淹,或是对这句话批判的人。在这些人看来,这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心态,也认为作者范仲淹更是对生活与现状感到无奈却又是一味的愤慨,并没有什么作为。五千年来咱们继承和发扬的学术,从主体而言,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所固有的稳定性也使得儒家思想在咱们头脑中更是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一向认为,或是孔夫子也认为有才者需现身为社稷穷其浑身解数,而隐世则不合乎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由此看来,倘若有人认为陶渊明以及这句话是在避世,那也并未道理。然而咱们身处现实,就得运用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当然,那里我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是不现实的。恰好相反,儒家思想为咱们带给了总的指导。
生活,在大家看来什么才叫生活?我不知道。但就我所处的年龄段而言,生活是尝试,更是拼搏着挣扎。就像有人将你由悬崖上推进海里一般,你虽然面临着死,但你还是在扑腾着,想要求生,这就是生活。
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大抵就是要让咱们应对刀山火海时还能持续镇静,而这并不是让咱们去容忍暴力。相反它是在教化咱们去理性的看待。不为得失而过度或喜或悲,不为生活困苦整天烦恼。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有一样的共鸣,经历了挫折后再想要去做事时会感到很厌烦,甚至坐立不安。其原因是咱们并没让心静下来。“静心”在古时需要,此刻更是需要。有多少天你没有很“文艺”的在晚上去品茶,有多少个时刻你不是在杂音中混过有多久你没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寻听高山流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烙印,我也无从反驳,可难道它就真没半点道理可言?答案是否定的。(文章阅读网:sanwen)
有人将性命比作怒势汹涌的河流,有人将性命比作千沟万壑的山路有人认为性命是不断的碰壁,有人以一次一次的死去来证明性命是无穷无尽的,性命究竟是怎样样的,咱们都没走到头,自然只能凭借自我个人的思考和经验来归纳,因此这更像是在下一盘棋,怎样走,都得看你的想法,然而,沉下心是必不可少啊。
应对生活,真正的生活,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带给咱们的静,生活还在继续,前面的路况如何无从得知,因此咱们得静心,留意,认真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