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53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说法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中相当稳定的主页选择机会而选择去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经过几十年之后,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样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王小波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都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之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够拿诺贝尔文学等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王小波非常鼓励大家都特立独行,有自己的观念个想法,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思维,找到思维的乐趣,思考,勇敢跟愚昧作斗争。而他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去考虑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其中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53
是个会写作而且写得不错的程序员。
王小波的出挑,一半来自他程序猿的身份,工科生里能把文字捯饬的这么厉害的,普天之下唯吾与小波尔。这段算我卖萌,敦一下伟大的攻城狮友谊。
人们提到他,经常性归结于他思维的乐趣,这是低看了他。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小波文字的背后,有一种被阉割过后的喜悦,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很多东西都被我们忽视掉了。
正统文学对他的忽略,大多因为他思想上带着一股浪子的轻浮,对比当代的作家,王小波是根搅屎棍,浑浑噩噩,因自由而美丽。他的杂文是出类拔萃的,但杂文的文学价值不高,这也是不受待见的一个原因。
中国人面黄肌瘦的,看到个馒头就是一口吞了,完全咂摸不出味来。茶后回甘的况味,苦瓜舌根下的清新,都领略不了。说到底就是味蕾还没完全开放,又加上饿了几十年,吃东西吃不出味道的层次感。《黄金时代》是他最好的作品,节奏和结构都是登峰造极的,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这种明快的文字,少了古典主义,五四文学那一脉中的雅正严明与古汉语的余韵。不过,这恰好证明了汉语的灵活多变与可丰富性。
王小波是通读过西方大量作家的人,在它国语言译成中文后会有语法间的转变,这种文本上的转变会极大的增强一个人的语感,王小波的语感真不是盖的。林语堂也是通晓双语写作的典型,语感一样是没得说。不过你看看汪曾祺,那爽口的文字,却是磨炼了几十年的功夫。
本人甚是喜欢王小波
尤其那句:你好哇,李银河!
回答中部分文字来自知乎搬运: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