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53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发心脏病离世。一个有趣的人走了,索幸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书。
最早知道王小波是在知乎,知乎上推崇两个作家,一个是阿城,另一个便是王小波。
于是找来他的书读,《黄金时代》《王二风流史》《红拂夜奔》《似水流年》,然后是他的杂文《我的精神生活》。
说实话,一开始把这些书当黄书读,再来是有趣。从伤痕到反思再到先锋文学,多数作家一提到那个年代,即使不苦大仇深也开心不起来。王小波是另类,他书里的情节荒诞却有趣,王二挺着他的宝贝,似傻非傻似真非真,言语行为有股子贫劲儿。倘若要拍电影,葛优是王二不二人选。
王小波曾说阿城写《棋王》太浪漫,而他自己也许是学理出身,有一种清明理性,显得清凉。所以他乐呵呵地站在主流之外,与王朔相似,却又不同,王朔有北京大院情节,而王小波不在四合院里,在山野间。
《黄金时代》磨了二十年,故事从头到尾就是讲两个人怎么搞破鞋,怎么*。这样的作品被选入亚洲周刊中国小说一百强,自然是表明它的艺术价值。
许子东引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清洁的精神”,写的场面污秽,但感觉不到脏。我最初只读到“有趣”,但“清洁”还是没读出来。
后来看《红拂夜奔》,红拂自缢而死,心里怅然所失,发觉他们二人之间是有爱的,被潜藏在交媾之中。
然后再回头读《黄金时代》,仍未读懂,却总算能感知到点新东西,觉察到那么点“清洁”了。
但最喜欢的还是王小波的有趣,对文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不可以只是因为有趣,少一点功利性。
看王小波的访谈,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以为他会像葛优,结果他说话时给人一种平静温柔的印象,言语也不像王朔,更像是一个思考者。
这个很有趣,你会发现,很多舞台上表演精彩的喜剧演员,每每到了台下,往往都是无趣的。
所以王小波所说的有趣,与我们寻常所说的有趣是不一样的,他的有趣是思维的有趣,恰恰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与现在的理解又不一样,他的大多数是“极少数”。
但是他与我们又是平等的,在他的书里你感觉不到他的姿态,他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物语》创造出“榻榻米”视角,没有轻视也没有崇高,而是平等。
但有些作家,就比如说有人觉得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阿城的《棋王》是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的。这个我只是引述,不敢妄自言语,毕竟两位作家的作品读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