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的三关指的是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3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6:48

瓦桥、益津(俗称草桥关)、淤口三个关

益津关,俗名草桥关,旧址在现霸县县城。因临霸水而得名霸台,始建于燕昭王,于唐朝时设关,取名益津关。后晋时陷于契丹,周世宗光复后设置霸州。此关在城东一里处,是宋辽分界处。金朝时废关、废州改为益津县,明朝时升为州,*时再次降为县,并改称为霸县沿用至今。
瓦桥关,旧址在雄县县城,因临瓦济河而得名。关始设于唐代,后晋时陷于契丹,周光复后设置雄州,不废关,宋朝时仍然这样沿革。金朝时废关,只设立雄州,直到明朝时才废州改县,直至今日。
淤口关旧址在霸县以东五十里的安信村,也是在唐朝时开始设关。后晋时陷于契丹,周世宗光复后改为淤口砦,后升为破虏军,澶渊之盟后,改名安信军,金朝时降为县,隶属于霸州,后升为镇安府,元代州、县皆废,降为一般村镇,直到今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8:06

史料上来看,杨家将抗击辽敌主要活动于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往北最远到过易水河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州(今河北雄县)一些地区。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
其实,宋代与北方契丹(曾改号辽)政权长期对峙的、史书和戏剧中经常提到的“三关” ,并不在山西省的雁门关一带,而是在当时无棣县所在的沧州北部,海河南岸一带的“三关” ,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县境内)。只要打开地图一看,就会发现这三关原来是无棣的近邻。
为什么是这 “三关”呢?
这里需要提及一段历史故事。五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儿皇帝” 叫做石敬瑭,他为了登上 皇帝的宝座将“幽云十六州”作为答谢礼物割让个契丹。这十六州东起河北省的遵化,西界山西省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足足容得下三个岛。中原政权不但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使老祖宗世世代代修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原北部大门洞开,留下了巨大的边防隐患。
五代时期,唯一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六年(959)四月春,以保大军节度使田景成为淤口关部署,右神武统军李洪信为合流口部署,前凤翔节度使王宴为益津关部署,侍卫亲军马步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大举北伐,水陆并进抵达沧州,只用了四十天的工夫,“兵不血刃”,收复了瀛洲、莫州和三关 (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共十七个县。之后在瓦乔关置雄县(含容城、归义二县),在益津关置霸县(含文安、大成二县)。
《辽史 . 萧思温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周主复北侵,围瀛洲,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已而陷易、瀛、莫等州”。
怎奈天不作美,正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周世宗突然发病,不得已而班师,不久就去世了,致使功败垂成。
北宋建立,国力不强,几次“北伐” 、“御驾亲征” ,均以损兵折将告终,基本是寸土未得。所以 ,“三关” 这一带成了宋、辽“国境线” 。宋仅采取守势,瓦桥等三关便成为北宋的边防要地,这“三关” 位于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一线)南岸。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于是集结数十万重兵“把守三关” 。
杨延昭正是宋初镇守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一带的名将。而“三关”又是高阳关路(高阳关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的前哨。当时无棣县所在的沧州正好属于高阳关路的辖区。那么,杨六郎在无棣驻军设防,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沧州风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载 :“沧州便成了 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阵地。…沧州辖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等县及吴桥镇” “北宋时杨延昭屯兵莫州,把守三关,即霸县的益津关、雄县的瓦乔关、信安镇(在霸县东)的淤口关,与辽兵对抗二十多年。”
下面,首先要说明杨六郎在沧州以北“把守三关” 历史事实,其次说明无棣一带有把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杨六郎的抗辽征战活动几乎全是在“三关” 一带进行。
据《宋史 .真宗》《宋史 .杨业传》、《宋史精华 .杨延昭传》、《中国通史(第七卷)》、《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
永熙三年(986)“杨延昭升为崇义副使,任景州(今河北景县、东光)知州” ;
之后,“又升崇义使、知定远军(今河北东光),改保州(今保定)缘边都巡检使” ;
咸平二年(999)十月,以冰智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萧太后无计可施,*退兵,杨六郎乘机追杀,大获全胜;
咸平三年(1000)“以功升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 。这年冬,杨六郎诱敌深入,取得羊山大捷(河北徐水西50余里 ,为纪念这一胜利,人们把“羊山”改称“杨山” )。
咸平四年(1001)四月,“杨延昭升莫州团练使” ;
咸平六年(1003)六月,“杨延昭改任保州(今保定)、威虏军(徐水遂城)、静戎军(今徐水)缘边都巡检使,驻保州,负责河北西路北部防务” ;
景德元年(1004)春,“改任宁边军(今蠡县)部署,并增加兵力至万人” ;
景德二年(1005)正月,“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升领(保州)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加如京使。 ” ,连任九年。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七 ,在高阳关任所去世,终年57岁。
《杨延昭传》载,“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六郎”是契丹人给杨延昭起的绰号,据说与天上的南斗六星有关。因为按《宋史》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并非排行老六。
从杨延昭简略的年谱中可以看出,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9:40

是与杨六郎的那个三关有关吗、
三关:瓦桥关(今雄县)、益津关(今霸州)、淤口关(今永清)。而这三关都在白沟这条河的南岸,白沟北岸不太远的地方就是辽的地盘。白沟横贯东西,成为宋、辽两方对峙的分界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1:32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关已布满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郁郁葱葱,景色非常壮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3:40

百度百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