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3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09:53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中文名称:西安市外文名称:Xi'an,Hsian,Sian,Chang'an ,ちょうあん别名:长安行政区类别:副省级市,区域中心城市,省会所属地区:中国西北下辖地区:新城区、碑林区、雁塔区等9区4县*驻地: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电话区号:(+86)029邮政区码:710000地理位置:北临渭河、南依秦岭面积:9983平方千米(2011年)人口:常住人口846.78万(2010)方言:中原官话-关中方言-西安话气候条件:森林茂密,水量丰沛,气候湿润著名景点:钟鼓楼,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秦岭,华清池,碑林,大明宫等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车牌代码:陕A历史名人:张骞、杜甫、白居易等著名高校: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大学等行政区划代码:610100市花:石榴花市树:中国槐
  西安市行政区划辖区\ 新城区\ 碑林区\ 莲湖区\ 雁塔区\ 未央区\ 灞桥区\ 长安区\ 阎良区\ 临潼区辖县\ 蓝田县\ 周至县\ 户县\ 高陵县
  目录西安简介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民族情况秦腔戏剧展开西安简介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民族情况秦腔戏剧展开
  西安简介概况西安市,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1]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2011年,西安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西安地图[2]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之一,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之一。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据《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等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这里建立丰京、镐京两京,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古代历史地位中的写照。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度、包容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作为东方世界历史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先后有200多个国家元首以及领导人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日本天皇、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首相等等。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古达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2]历史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11:11

在兵马俑的研究界,陈景元一直被视为异类,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先祖秦宣太后!

该观点与主流截然不同,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后,一直被视为秦始皇的陪葬品看待。因此,多年来兵马俑研究学界不但对他的观点避而不谈,就连他的名字也都被刻意回避。

陈景元今年69岁,既不是考古学界的权威,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建筑学方面的学者,退休之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浩大的秦陵建设,都是建筑学上的事,地宫结构、施工方案、土方运输以及陵墓建筑的布局、主轴线方向等,绕开建筑专业自搞一套,实际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怀疑

首先,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和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太远,这是陈景元对此的最大疑点。

公开的材料表明,秦始皇陵的面积是56.25平方公里,周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真的有那么大吗?”陈景元怀疑。

陈景元第一次接触秦始皇陵是在1957年,他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此前他一直生活在故乡浙江,进入大学后开始广泛接触中国的古代史。“建筑和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要研究各种历史建筑的风格”他说,“所以人文、历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要了解。”在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到临潼东边,考察荒芜不堪的秦始皇陵。

1961年3月,秦始皇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月之后,陈景元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临潼县,和同学一起对临潼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秦始皇陵的保护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勘测则是计划的第一步。

虽然历史没有准确地记录下皇陵的规模,但根据秦汉墓穴的时代特点、以及他和同学的勘测,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特地划出了30—4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准备建设一个特别的森林公园。“当时为了保护文物,划定的区域已经远远大于陵墓的面积了。”

1974年传出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但让陈景元奇怪的是,出土的地方却远在当初他们划定的这个区域之外。

更奇怪的是,出土不久兵马俑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陈景元非常怀疑,“我们当时特地多划了很大的区域,就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陪葬品放置那么远是不符合常规的。”很多研究材料说,兵马俑到秦始皇陵的直线距离是1.5公里。而这1.5公里还不是两地的中心距离,他们的估算是按照两地的边缘距离,中心区域相距还要超过这个数字。

陈景元依据自己的建筑学知识产生了怀疑,在家里,他向记者展示出当年划出的测算图纸,精确到每一米的距离。“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秦始皇陵有那么大的话,会把整个骊山也包括进去,这现实吗?”

其次,古代帝王的陵墓多是南北走向,兵马俑的方位却在秦始皇陵的东面。作为陪葬品,却没有坐落在陵墓的中轴线上,这有可能吗?

“而且秦始皇陵背靠骊山前有大河,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说中是极佳的地方,难道古往今来只有秦始皇一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吗?凭什么出土不久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呢?”

求证

然而仅靠自己的判断还不能形成说服力,1976年陈景元跑到西安,现场看见的情况更让他疑心重重。

按照兵马俑博物馆的说法,该俑坑建于秦统一全国的十几年后。但奇怪的是,坑里有很多不同轮距的车,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因为统一之前,秦国自己境内必须“车同轨”,否则无法在境内自由通行,统一六国后“车同轨”又在全国推行。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

而且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就改正朔,易“服色”,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几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时却从上到下都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蓝色长裤,这与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径庭。

秦始皇时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而兵马俑坑内的军阵则是以战车为主的部队,兵器上也有可疑之处。

据资料显示,1974年兵马俑出土不久,考古专家很快就得出结论,“秦俑坑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

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秦始皇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加上出土的器物,陶俑“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宣传材料上,一致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为什么结论会下得如此之快呢?1974年3月之后,围绕兵马俑究竟发生了什么?

1974年3月24日,临潼县东西杨村一群农民在附近打井,发现了兵马俑。

很快,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距离秦始皇陵太远,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及其时代、作用,他们一时也难以判断,当时也没有立即上报。

1974年5月,新华社记者蔺安稳知道了情况。回京后不久就写了内参,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2396期,标题“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将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于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篇文章已经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消息引起了*、周恩来以及当时*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进行妥善保护。

而当时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化馆的负责人都不知道此事,很快就打电话询问。

据陈景元透露,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文化馆的同志讲,出土陶俑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很远,当时对坑的大小、内涵、时代和性质等很多重要问题,他们都说不清楚。他们是反复商讨并请示县领导后才决定不上报,待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再向上级汇报。

对于内参上的报道感兴趣的还有*,在批儒评法运动中,*认为秦始皇是法家的典型代表,而新出土的兵马俑则为批儒评法运动提供了最好的实物资料。

她批评下面对于这一重要发现没有及时上报,并指示考古工作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

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陕西文物部门的专家一起来到临潼,现场考察后疑问反而在更广的人群中扩散:这附近没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远处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会放在如此远的地方呢?专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属主等问题仍不敢下肯定的结语。

但在《试掘简报》中,却对兵马俑的主人做出了判断。

陈景元了解这些背景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当初对兵马俑的属性并没有准确的学术判断,完全是在*压力之下做的判断,这难道不叫人起疑吗?”

挑战

陈景元不断搜集相关的信息,写出了“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开始向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投稿,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讨论。

为了文章的发表,陈景元四处奔走,四处碰壁,没有学术杂志愿意和他一起冒这个险。

《文汇报》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将该事件发表在内参刊物上。1983年1月,*局委员、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知道后,批示此文章可以用“未定稿”的方式发表,但结果却了无音讯。

陈景元不服气,通过知名学者于光远,向胡乔木再次反映了情况。胡乔木再次批示,表示此文章可以公开发表。

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社科院的刊物上始终没有出现这篇文章。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为世人所知,陈景元想出了暗渡陈仓的办法,避开社科院,绕到自然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

1984年第三期的《大自然探索》杂志全文刊登了陈景元的文章,除了质疑秦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还根据自己的考证说出他眼中武士俑真正的主人——秦宣太后芈(音:米)氏。

《西安府志》中对此记载,它说:“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在《临潼县志》中也说:“秦宣太后陵……在新丰县南”。地理位置和兵马俑出土地点相近。

据《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可知芈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她还是个“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和当时的少数民族相似。

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年少即位,宣太后摄政。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其殉葬,可昭襄王不愿意。当人殉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为了孝顺自己的生身之母,便下令塑造真*小的殉俑,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里。

陈景元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争议

该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断询问兵马俑考古队对此事的看法。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秦俑主人有了全新的观点,《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一书中,作者公开将秦俑的属主列入“未解之谜”。

为了扭转这种*压力,一些兵马俑研究学者在西安召开研讨会,后来传出消息,到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陈景元的观点不正确。

陈景元逐个给参加会议的学者打电话询问,一一询问是不是反对自己的观点。而让他吃惊的是,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和他有相同的疑问,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林剑鸣告诉陈景元,他本人也对此存在疑惑,并在自己的学术文章“秦俑之谜”中支持陈景元的观点。

谢万幸、杨飞、张万鑫等学者,在各自的学术著作中,都表达了与主流不一致的观点。

但很快,这些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当时的*浪潮中,1984年12月11日的《陕西日报》刊登文章:“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帝——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

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认为,兵马俑确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有“中国兵马俑之父”之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后不久,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秦宣太后比吕不韦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么会有后人的东西呢?”

袁仲一认为,在一本古书上曾经记载着,秦始皇前来视察工程进展,曾下令宰相李斯将陵墓的范围,向外扩展“三百丈”。经过人们的钻探测量,发现西杨村发现陶俑的地点,正好在这“三百丈”的距离之内。

陈景元则反驳,他找到那本古书的各种版本,根本就看不见有“三百丈”的字样。退一步说,秦代的1尺只有现在的23厘米,“三百丈”折成现在的尺寸,只有690米,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2公里,怎么可能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呢?

对于“吕不韦”戈,陈景元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此戈发现的位置不在墓穴的底部,而在中层。如果是和兵马俑一起陪葬的话,那应该是在底部。兵马俑坑内每年都有淤泥堆积,戈发现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大致的年份,那是宣太后身后的年份。而且兵马俑遭到破坏,此戈很可能是后来人带进去的。”

但这次辩论已经不可能公开出现了,没有学术刊物传达陈景元的声音。

坚持

如今陈景元年近七旬,下排的牙齿已经全部掉光。他向记者感叹岁月的沧桑,而他一生都和秦始皇陵紧密相联。

1957年,他离开故乡浙江金华,考上了西安建筑学院。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到临潼东边的荒芜不堪的秦始皇陵“考察”,开始从建筑角度研究秦始皇陵工程,兴趣越来越浓厚。

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沈阳的一家设计院工作,虽然单位在沈阳,但搞的工程几乎都在甘陕两省,秦始皇陵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视线。1974年以前,他完成了一部叫《骊阿集》书稿的撰写工作,书中提出了阿房宫修建与秦始皇无关,秦始皇生前未修骊山墓,这在当时已经是惊世骇俗的观点。

直到现在,他关于兵马俑的“惊世骇俗的观点”还是被压制。

陈景元不甘心,他说自己退休之后有了时间,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证据的搜集之中,家里关于秦朝历史的研究书籍堆满书橱,足有一堵墙的大小。

于光远曾就此事鼓励他:“学术研究不能搞民主集中制,更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陈景元。

参考资料: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12:46

什么是古古怪怪的景色,西安市做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14:37

你想干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16:45

旅游论坛都有的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