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1:05
2005年,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对全省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评价,调查区总面积为10×104km2,分析项目比较齐全。综合评价是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 B/T14848—1993)进行的。参加评价的项目为:色、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钼、钴、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盐指数、*盐、亚*盐、氨氮、氟化物、碘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铍、钡、镍、滴滴涕、六六六等共计35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按照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5类,根据从优不从劣的原则,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级别。
(2)对各类别按表3-1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3-1 单项组分评价类别与Fi分值关系表
(3)再按(1)、(2)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F——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
n——项数。
(4)根据F值,按综合评价分值级别表(表3-2)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表3-2 综合评价分值级别表
一、浅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方法,可将我省浅层地下水划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良好级(F值为0.80~2.50)、较好级(F值为2.50~4.25)、较差级(F值为4.25~7.2)和极差级(F值≥7.2),缺少优良级水(F值<0.8)。各级别水的分布见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综合评价图(图3-1)。
图3-1 浅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图
水质良好区(F值为0.80~2.50):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和盆地的边缘地带,在平原地区多呈点状或小块状分布,如鹿邑、汝南、西平、潢川等地,总面积为1.46×104km2,约占全区(含平原和岗区下同)总面积的13%。
水质较好区(F值为2.50~4.25):主要分布在良好级周围,多呈条带状分布,面积为0.82×104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
水质较差区(F值为4.25~7.2):在全区广泛分布,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地区,总面积为8.19×104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5%。
水质极差区(F值≥7.2):呈点状或小块状零散分布在豫北温县、新乡、延津、内黄、南乐、范县、等局部地段和卫辉—滑县一带,豫东睢县—柘城的安平镇一带和商丘等地,面积为0.4×104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
以上结果表明,我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较差级别以下水质(劣质水)分布面积已达8.59×104km2,占平原和岗区总面积的79%;良好级别以上水质分布面积2.26×104km2,仅占21%。
山区县城水质大多较好,多为良好级水;但有些县城如豫北的林州市区及临淇镇、豫南的新县、豫西南的南召等地水质较差,局部达极差级。说明随着城建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水质污染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二、中深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河南省中深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与浅层地下水完全相同。参评项目较浅层水减少了滴滴涕、六六六两项,共计33项。同样可以划分为水质良好区、水质较好区、水质较差区、水质极差区4种类型,优良级水仍未出现,可以参见中深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图(图3-2)。总的分布规律是:由山前向平原、自西向东水质逐渐变差。
(1)水质良好区:在全区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从豫北的太行山前到豫南的桐柏—大别山前,从豫西的灵宝到中东部的沈丘,以及南阳盆地都有大面积分布,面积为6.04×104km2,约占全区(含岗区和平原区)面积的55.67%。
水质较好区:多分布在水质良好区和较差区的中间地带,面积为2.04×104km2,约占全区面积的18.84%。
(2)水质较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平原地区,如豫北的南乐—清丰—长垣—封丘、温县—孟州,豫东的开封—兰考—宁陵—商丘—永城及南部的新蔡—息县—罗山等地,面积2.76×104km2,约占25.48%。
(3)水质极差区:只在豫北内黄出现,面积仅有0.01×104km2,约占0.01%。
由以上结果不难看出,我省绝大部分地区的中深层地下水水质是好的,75%地区的水质在较好级以上,劣质水仅占25%,远远好于浅层水。
图3-2 中深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