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节日的是哪一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4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2:23

端午节。

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3:41

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节日的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习俗:

1、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2、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15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马上就又到端午节了,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跻身世界“非遗”,不得不提几年前的那场“申遗”工作。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千年节俗传统延续至今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也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家庭人伦等。

全生避害。在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比如用艾草做*形,悬于门户之上;并佩彩丝避瘟,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神祭祀。端午是夏季大节,古人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要祈求神灵的佑护,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关注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

饮食节物。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有所感知的精神表达与象征。“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包裹方式与包裹内容也有特别的意涵。

竞技娱乐。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主要是龙舟竞渡、斗百草、斗蛋游戏等。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

家庭人伦。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除了祭祀祖先外,古时端午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称为“躲端午”。

端午的这些节俗传统,从古及今延续下来,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韩国“抢报”,中国“申遗”提速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而发展到现代,相比于中秋节、春节,甚至是清明节,端午节都算不上是最盛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首次跻身世界“非遗”的恰恰是端午节呢?事情还得从2004年的一封信函说起。

2004年5月初,时任文化部副*周和平收到一份急件称,韩国已将“端午”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在一次会议上,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当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媒体与网络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有关方面也理清了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但这事给国人的刺激着实不小。很多人纳闷:中国的端午节是本源,历史更悠久,为何他国抢先?这种心有不甘的反思,也使有关方面的紧迫感增强,端午“申遗”得以提速。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出的代表地区有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6月的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的全国“*”期间,还有委员建议在端午节前后恢复“黄金周”。凡此种种,都为端午“申遗”提速埋下了伏笔。

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申报

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的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为何选择湖北牵头申报?原来,在国家确定的湖北秭归和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这三省四地中,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家乡、湖南汨罗市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湖北黄石以赛龙舟为核心、而江苏省苏州市是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代表地区。各地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都是祭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其中尤其以湖北省的秭归县和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在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们自发组织的*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

而在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最后的送神舟下水,一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材料被退回,申报受挫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必须至少符合其规定的10个标准之一(包括6个文化遗产标准和4个自然遗产标准),由所在国*提出候选名单,最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是否纳入世遗名录。如果正式申报未被通过,则4年后才能再次申报。这给申报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在专家委员会进行了4-5轮预审后,文本撰写和视频资料编辑工作着手开始:第一是节日习俗的内容,比如端午节挂艾叶、挂菖蒲;第二是祭祀方面的习俗,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第三是体育游戏竞技活动,要归纳概括出全国的特点。

申报材料的准备难度不小:要与“非遗”项目持有人进行多次沟通,又要按照规定的文本起草;同时,因为是三省四地打包申报,涉及的内容繁杂众多,需要仔细甄别梳理;申报语言既要准确表达专有习俗的含义,又要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并且全部要用英文流畅表达……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008年10月,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递交了申报书和相关材料。

申遗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没想到,2008年年底申报文本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文本格式不规范,“要求在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最通俗易懂的表达,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项目涉及多个省份,申报材料中缺少相关省份的申报授权书”。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迅速获得相关授权,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书进行多次修订,使中英文对照更加通俗易懂,派专人两次赶赴北京征询专家意见,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再次递交上去。

规则更改,助推端午“申遗”成功

在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

这让中国的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备选的第二梯队一下子冲到第一梯队,跻身重要项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有“申遗”工作人员说:第一时间听到成功的消息时大家都不敢相信,随后的反应是,太惊喜了,成功来得太快、太突然了。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07

端午节。

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民间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15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跻身世界“非遗”,不得不提几年前的那场“申遗”工作。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千年节俗传统延续至今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也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家庭人伦等。

  全生避害。在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比如用艾草做*形,悬于门户之上;并佩彩丝避瘟,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神祭祀。端午是夏季大节,古人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要祈求神灵的佑护,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关注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



  饮食节物。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有所感知的精神表达与象征。“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包裹方式与包裹内容也有特别的意涵。

  



  竞技娱乐。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主要是龙舟竞渡、斗百草、斗蛋游戏等。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

  



  家庭人伦。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除了祭祀祖先外,古时端午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称为“躲端午”。

  端午的这些节俗传统,从古及今延续下来,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韩国“抢报”,中国“申遗”提速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而发展到现代,相比于中秋节、春节,甚至是清明节,端午节都算不上是最盛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首次跻身世界“非遗”的恰恰是端午节呢?事情还得从2004年的一封信函说起。

  



  2004年5月初,时任文化部副*周和平收到一份急件称,韩国已将“端午”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在一次会议上,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当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媒体与网络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有关方面也理清了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但这事给国人的刺激着实不小。很多人纳闷:中国的端午节是本源,历史更悠久,为何他国抢先?这种心有不甘的反思,也使有关方面的紧迫感增强,端午“申遗”得以提速。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出的代表地区有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6月的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的全国“*”期间,还有委员建议在端午节前后恢复“黄金周”。凡此种种,都为端午“申遗”提速埋下了伏笔。

  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申报

  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的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为何选择湖北牵头申报?原来,在国家确定的湖北秭归和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这三省四地中,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家乡、湖南汨罗市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湖北黄石以赛龙舟为核心、而江苏省苏州市是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代表地区。各地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都是祭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其中尤其以湖北省的秭归县和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们自发组织的*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

  在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最后的送神舟下水,一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材料被退回,申报受挫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必须至少符合其规定的10个标准之一(包括6个文化遗产标准和4个自然遗产标准),由所在国*提出候选名单,最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是否纳入世遗名录。如果正式申报未被通过,则4年后才能再次申报。这给申报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在专家委员会进行了4-5轮预审后,文本撰写和视频资料编辑工作着手开始:第一是节日习俗的内容,比如端午节挂艾叶、挂菖蒲;第二是祭祀方面的习俗,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第三是体育游戏竞技活动,要归纳概括出全国的特点。

  申报材料的准备难度不小:要与“非遗”项目持有人进行多次沟通,又要按照规定的文本起草;同时,因为是三省四地打包申报,涉及的内容繁杂众多,需要仔细甄别梳理;申报语言既要准确表达专有习俗的含义,又要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并且全部要用英文流畅表达……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008年10月,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递交了申报书和相关材料。

  申遗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没想到,2008年年底申报文本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文本格式不规范,“要求在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最通俗易懂的表达,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项目涉及多个省份,申报材料中缺少相关省份的申报授权书”。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迅速获得相关授权,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书进行多次修订,使中英文对照更加通俗易懂,派专人两次赶赴北京征询专家意见,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再次递交上去。

  规则更改,助推端午“申遗”成功

  



  在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

  这让中国的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备选的第二梯队一下子冲到第一梯队,跻身重要项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有“申遗”工作人员说:第一时间听到成功的消息时大家都不敢相信,随后的反应是,太惊喜了,成功来得太快、太突然了。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