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19
(1)对温度的反应:苜蓿在低温胁迫下的抗寒性主要表现为抗冻性,即零下低温使组织结冰,造成细胞脱水和受损伤而引起的冻害。苜蓿为温带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寒性,但是,其抗寒性远不及黄花苜蓿(Medicago.falcata),也不及苜蓿与黄花苜蓿杂交而形成的杂花苜蓿(M.varia)。苜蓿不同品种及生态型,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抗寒性也有差异。苗期抗寒性最差,只能耐-6~-7℃的低温;成株后抗寒性强。同一植株通常根颈抗寒性最强,根部中等,叶最差。在一年中冬、春零下低温是决定植株存活的关键时期,抗寒性表现为越冬性(植株越冬的存活率)。据各地区苜蓿田间试验表明:冬季最低温度在-10~-15℃时,大多数品种都能安全越冬;在-20℃时,越冬植株存活率不稳定;到-30℃时,多数品种不能越冬,若有积雪和覆盖物保护,也能安全越冬,如草原1号和草原2号在-32~-43℃的锡林浩特地区越冬率能达到90%以上。但是,在田间没有保护条件的越冬率并不能反应苜蓿本身的抗寒能力。刘庚长(1983)研究指出,牧草的抗寒力应划分为田间抗寒力和自身抗寒力。田间抗寒力都高于自身抗寒力。如公农1号苜蓿能耐-30℃的低温,而通过冰冻处理试验表明,只能耐-25~-26℃的低温。苜蓿的抗寒性除了决定本身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外,在田间还受冬、春温度下降和上升速度、土壤含水量、光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苜蓿在高温胁迫下又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失去平衡,特别是夜间高温使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物,致使苜蓿植株长期饥饿而死亡。对忍受高温的耐热性主要表现为越夏的植株存活率。温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植株存活越困难,越夏率越低。据孟昭仪对北京地区55份苜蓿材料越夏率调查,不同年份高温及持续时间不同,越夏率也不一样。1979年夏季最高气温为35.2℃,其中高于30℃的持续时间43d,在55个材料中有92.2%的材料越夏率在80%以上。1980年夏季最高温度35℃,但高于30℃的持续时间达59d,只有12.7%的材料的越夏率达到80%。同时,高温也使蒸腾作用加强,破坏植株水分平衡,致使植株萎蔫干枯而死。
(2)对水分的反应:在饲用作物中,苜蓿是一种生产能力很高的中生植物,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要求充足的水分条件。但是,苜蓿也有较强的抗旱性,这主要与苜蓿具有适应水分亏缺的形态解剖特征有关。苜蓿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入土很深的主根。据观察在半干旱地区,播种第三年的主根长达3m,第五年主根可深入土层达7m,而且侧根粗壮而稠密。在干旱胁迫下,苜蓿根系可从土层中,特别是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保证和维持其生长发育,植株不致萎蔫和死亡,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不同,使不同的苜蓿种之间,其抗旱性有差异。苜蓿的抗旱性和抗寒性都不及黄花苜蓿,其抗旱与抗寒的机理有相同之处。苜蓿的不同品种或生态类型,其抗旱性也表现一定的差异。据赵来喜(1986)对苜蓿在干旱胁迫下,植株相对生长率测定,从苗期到花蕾期,润布勒苜蓿的生长率为33.00%,肇东苜蓿为32.33%,沙湾苜蓿为31.47%,蔚县苜蓿为29.45%。相对生长率越高抗旱性越强。据周瑞莲等(1991)报道,在水分胁迫下,定西苜蓿叶片组织含水量为79.08%,庆阳苜蓿为75.54%,天水苜蓿为60.%。相对含水量越高,植株存活的时间越长,抗旱性也越强。苜蓿的幼苗期对干旱胁迫最敏感,在反复干旱和复水条件下,测定幼苗萎蔫程度和存活率也是评价抗旱性的指标之一。除此之外叶片面积小、气孔下陷、细胞小的苜蓿,一般保水能力强,更能抗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苜蓿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的机理和关系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云岚等(2004)报道,6个苜蓿品种幼苗在水分胁迫下,以幼苗地上部相对损伤率,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膊氨酸含量和POD活性等为指标,综合评价表明,苜蓿品种间抗旱性存在一定差异。
苜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在水分过量的胁迫下,土壤中缺氧,根系呼吸减弱,浸泡时间过长也会使根系窒息而腐烂,以至死亡,导致涝害,使生产能力下降。据洪绂曾(1986)报道,苜蓿不同品种,耐涝性也有一定差异。在浸泡1个月后植株存活率测定表明,耐涝性强弱的顺序为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蔚县苜蓿>武功苜蓿>大叶苜蓿。安渊等(2004)报道,对28个半秋眠和非秋眠苜蓿品种在水淹条件下的测定表明,品种耐涝性存在显著差异。
(3)对土壤条件的反应:苜蓿对土壤条件的选择不十分严格,适应性较强,除重黏土和极瘠薄的沙土,以及强酸和强碱的土壤外,都能正常生长。在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上,苜蓿耐碱而不耐酸,在pH值7~9的碱性土壤生长良好,而在pH值6.5以下的酸性土壤生长受到影响,根瘤难以形成。当pH值在5.0以下时,就必须施石灰,才能正常生长。其最适宜在pH值7~7.5的中生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在对土壤盐分的反应上,苜蓿属于中等耐盐牧草,具有较强的耐盐性。与其他豆科牧草相比较,苜蓿的耐盐性低于草木樨,但高于沙打旺、紫云英、三叶草等。苜蓿一般在盐分含量0.1%~0.3%的轻度盐渍化土壤生长良好,当在0.3%以上的中度盐渍化土壤上,生长受到抑制,表现出生育迟缓,产草量下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育阶段其耐盐性也不一样,随株龄增长,耐盐性由弱变强。据河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测定,苜蓿幼苗期的耐盐度(全盐量)为0.3%,到成株后的耐盐度可达0.4%~0.5%,生长发育正常。苜蓿在幼苗期对盐分反应最敏感。苜蓿的不同品种或生态类型对盐分的反应也不一致。据耿华珠(1990)报道,苜蓿22个品种的种子,在0.3%~1.0%的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种子发芽率都受到影响和抑制。总的趋势是,随盐分升高发芽率而缓慢下降。在1.0%的浓度中,发芽率大幅度下降,品种间出现明显差异。据李潮流等(2004)报道,氯化钠溶液胁迫下,多叶型苜蓿种子萌发的耐受临界水平为51~86mmol/L;硫酸钠溶液胁迫下,种子萌发的耐受临界水平为70~113mmoL/L。超过上述浓度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作用。品种间耐盐性也有差异。在对幼苗阶段的耐盐性试验表明,苜蓿26个品种在含0.3%盐分土壤中,有16个品种的存活率达100%,9个品种为96.7%,仅1个品种为90.0%,这说明苜蓿幼苗期的耐盐力低于0.3%,品种之间的存活力差异不明显。在含0.4%盐分土壤中,幼苗存活率下降,最高为96.7%,最低60.0%,品种之间存活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耽华珠,1990)。同时,苜蓿本身也有降低土壤盐分和促进土壤脱盐的作用。
苜蓿在幼苗阶段不耐阴,低光照不利于幼苗叶绿素形成,影响光合作用,使幼苗生长细弱;高光照有利于茎的生长。苜蓿为长日照植物,在生殖阶段对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反应敏感,光照强度低影响种子产量,日照短使苜蓿不能结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20
紫花苜蓿种子是牧草种子中的小强,说明紫花苜蓿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只需要满足植物生长的两个基本条件紫花苜蓿就可以很好的生长,第一需要土地和水分,第二需要阳光和空气,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紫花苜蓿就可以很好生长,是不是感觉紫花苜蓿的种植条件太低了,是的,这么想的种植要求是很低的。
苜蓿播种方式是播种播种三种;播种方式为单播,混播播种和保护播种(覆盖播种)三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种子播种到单播,播种或宽线歌曲,间距50厘米,距离50×70厘米或50×50厘米或50×60厘米,1至2个每孔留苗。草也可以广播也可以广播,可以单播或混合或保护播种。约30厘米。播种后播种第一次浅耕,再耙。播放可以播放也可以广播,可以平行播放,也可以在广播线之间,保护播种,先播播或播种以保护作物,播种苜蓿种子后再耙。
灌溉面积和水肥优势的区域可以用来保护作物,如燕麦,高粱草,小米等,尽可能保护作物免受小麦,油菜或草地砍伐,尽可能收获作物。在干旱地区保护播种,不仅当苜蓿生产不高,甚至影响第二年的收获时,春季单播的好实施。混合栽培,苜蓿快速生长,分蘖,叶片盛,产量高,再生力强,切割次数多,混合其他草难配合,所以单播是适当的。但是要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和越冬率,也可以混用。适用于混合草地有:鸡脚,提摩茅,多年生黑麦草,鹅草,无马铃薯等。混合比例,苜蓿占40%-50%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