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1:47
在春季利用塑料大棚栽培大姜,可在6月下旬上市,比露地栽培的大姜提早收获60–80天。整体上夏季市场上的鲜姜数量很少,我们又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因此嫩鲜姜需求量特别大,销售的价格也非常可观,种植效益显著。同时春季栽培的大姜又避开了夏末姜瘟病发生的高峰期和秋季鲜姜上市的高峰期。
大棚春早熟栽培大姜,一般都是采用三膜或二膜覆盖的方式,大棚膜➕地膜是二膜覆盖,大棚膜➕地膜➕小拱棚膜称为三膜覆盖。
大棚栽培大姜一定要加强大棚内的温度管理,经常对大棚内进行巡视,避免低温和高温的危害,影响棚内大姜的正常生长。
塑料大棚的温度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改变,冬末初春,随着露地温度的回升,大棚内气温也逐渐升高,到2月下旬至3月中旬棚内平均气温可达到10℃上下,夜间最低气温3℃左右。如果大棚内加盖地膜,可以在这个时候播种大姜了,进行大姜的促成栽培。3月中旬到4月中旬,棚内平均气温可达到15℃以上,可以在不覆盖地膜的情况下播种大姜。4月中旬以后,棚内温度白天可达到40℃以上,如果不及时进行通风,棚内大姜极易产生高温危害。此期大棚内再播种大姜,就为时已晚,不能充分利用大棚生产的优势。具体的温度调节如下:
在大姜播种后,前期应尽量保持大棚的密闭状态,发现棚膜有破损漏风现象应及时补救,保证棚内的温度,以利姜苗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
春季温度回升快,出苗前如棚内温度上升到28℃以上,应及时揭开大棚两端的棚膜放风除温,防止高温灼伤姜种,影响发芽。在姜芽顶土后,要及时戳膜引苗,或直接撤去地膜,避免地膜影响姜苗的生长。大姜茎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8℃,而开春后棚内温度可以达到35℃以上,高温容易造成姜苗徒长甚至灼伤幼苗,因此,棚内温度如果达到28℃以上时,就该揭开部分棚膜进行通风,以降低棚内温度。
大姜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白天25–30℃,夜间18–20℃最适宜。当棚外气温稳定在25℃左右时,如果你要销售大姜,可全部撤去棚膜,或者是留顶膜作遮雨蔽阳。
春季早熟栽培的棚姜,在3月中旬播种的大姜,可以在6月下旬陆续收获销售,可持续到7月的上中旬。
大棚大姜特早熟栽培与春季早熟栽培的大姜田间管理基本相同,唯略有不同的就是温度管理。
因为采用了特早熟栽培大姜,播期要早,11月上旬开始催芽,12月中旬就要播种,在5月上中旬开始收获。在冬季的温度较低,播种大姜后要及时扣膜保温增温。在冬季的阴天,大棚可增温3–4℃,晴天可增加5℃以上,在大棚内增加小拱棚,阴天可增温4–5℃,晴天可增加5–6℃。因此三膜覆盖栽培特早熟大姜,可提高大姜生长的环境温度,促进姜种发芽出苗。
大姜播种后,要尽量保持大棚的密闭状态,发现有破损的棚膜及时修复。在大棚加小拱棚的覆盖条件下,如果晴天日照充足,棚内温度有可能超过30℃,高温持续时间太长,可能烫伤姜种,造成姜芽的坏死。所以在出苗前,如果发现棚内温度上升到30℃以上,要及时揭开大棚两端棚膜通风降温。在姜芽出土后可撤去地膜,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时,应拆除小拱棚,保留大棚。棚内温度白天尽量保持在25–30℃,夜间18–20℃。在棚外气温稳定在25℃左右时,可白天揭膜,晩上覆膜,炼苗约7天后除去拱棚覆膜,4月底5月初可除去大棚膜。
大棚大姜秋延迟栽培与前面的两种栽培方式相比,有很多情况是相反的。前两种栽培方式是大姜先在棚内生长,后期露地生长,而秋延迟栽培却是大姜前期在露地生长,后期覆盖栽培,延迟生长时间,获得高产,同时尽可能将收获时间向后延迟,以弥补市场空缺,获取较高收益。
就温度方面来说,秋延迟栽培大姜是前高后低,那两种是前低后高。秋延迟栽培大姜,在前期注意防止高温危害,后期应重点防止低温危害。在9月下旬扣棚后,虽然外界气温在逐渐下降,但在晴天的时候,由于阳光充足,棚内温度有时会达到30℃以上,从而灼伤茎叶,导致大姜出现早衰。我们应该在棚内悬挂温度计,随时观察棚内温度变化情况,发现高于30℃时,应及时揭膜,通风降温。
进入10月份以后,温度下降速度加快,仅靠大棚的保温性能是不够的,为了保持和稳定其环境温度,应在10月中旬加盖小拱棚,实行大棚套小棚双棚保温覆盖栽培,减少遭遇冻害的概率。
秋延迟栽培的大棚姜,也要注意适时收获,最晚是在立冬后30天左右收获完毕,否则难挡冻害的发生。
对于以上三种栽培方式的温度调节,各有不同的调节方式。但我们在大棚栽培大姜时,有时会将三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合三为一。冬前或早春栽培的大棚姜,不在适期收获,而是延迟到同露地大姜同时收获,或秋延迟收获,那就不会撤掉棚膜。一般是在6月份以后,外界气温很高,将裙膜卷成筒状,固定在棚顶或棚两侧,捆扎在立柱上,顶膜也要卷起,然后在棚顶上遮阳网,进行露地生产。当进入9月下旬或10月上中旬后,可收获或者是再覆膜进入秋延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