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08
聚焦也称对焦,凸透镜成像,对于无穷远的物体,其成像位置在焦点处。
而实际拍摄无穷远(比如拍摄山水)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是在镜头~十几米范围内的物体,此时的成像位置就不在焦点处了,而在焦点之前,为了拍摄这种近像,透镜和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必须要减少,可以通过移动透镜 或者 感光元件的位置来达到,而实际应用中移动镜头组件最为方便,所以绝大部分镜头都带有对焦功能。
PS,在以前的老式相机中,可以通过改变皮腔位置来实现对焦,而像Mamiya Six这样的相机,则通过移动焦平面来对焦,镜头不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08
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 Zoom,数码相机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方式与传统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光学变焦是通过镜头、物体和焦点三方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当成像面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时候,如下图,视觉和焦距就会发生变化,更远的景物变得更清晰,让人感觉像物体递进的感觉。 显而易见,要改变视角必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用摄影的话来说,这就是光学变焦。通过改变变焦镜头中的各镜片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镜头的焦距。另一种就是改变成像面的大小,即成像面的对角线长短在目前的数码摄影中,这就叫做数码变焦。实际上数码变焦并没有改变镜头的焦距,只是通过改变成像面对角线的角度来改变视角,从而产生了“相当于”镜头焦距变化的效果。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我们看到市面上的一些超薄型数码相机,一般没有光学变焦功能,因为其机身内根部不允许感光器件的移动,而像索尼F828、富士S7000这些“长镜头”的数码相机,光学变焦功能达到5、6倍。 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即可把10米以外的物体拉近至5-3米近;也有一些数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如果光学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其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一个2倍的增距镜,套在一个原来有4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上,那么这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由原来的1倍、2倍、3倍、4倍变为2倍、4倍、6倍和8倍,即以增距镜的倍数和光学变焦倍数相乘所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09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单反相机有多种对焦模式,比如有单次自动对焦、人工智能自动对焦和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单次自动对焦主要是用于静止主体进行自动对焦,相机也是使用三脚架固定,对于在摄影棚拍摄产品,户外拍摄风景等场合使用这个自动对焦模式就好,单次自动对焦需要二次对焦,这样可以保证对焦准确。
这是和单反相机的对焦系统有关,单反相机在取景器光路中设置了相位差式自动对焦检测模块,将入射光线用两个透镜分成成对的图像,执行一次相位差计算以确定对焦调整的精确方向和调整量,因此对焦过程需要两次完成,以确保对焦准确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单反相机的相位差式检测方式暗光下的灵敏度较低,在暗光下也会出现反复调整的情况单反相机在取景器光路中设置了相位差式自动对焦检测模块,将入射光线用两个透镜分成成对的图像,执行一次相位差计算以确定对焦调整的精确方向和调整量,但相位差式检测方式暗光下的灵敏度较低,这时就需要两次对焦。
一些专业的摄影师用单反相机的单次自动对焦这种对焦的时候,在完成第一次对焦之后焦点会自动锁定只要半按快门不放开,就可以不改变焦点重新构图操作非常简便。单次自动对焦适合拍摄静止不动的物体,如静物、风景、微距、静态人像等等,这样就免去了二次对焦的麻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09
同意“昀自缭绕”的解释。
摄影的过程,其实就是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要使物体(被拍摄的景物)在凸透镜(镜头)后面的幕(胶片或CCD传感器)上呈现出清晰的像(照片内容),就需要调整凸透镜(镜头的镜片)与幕(胶片)之间的距离。这一过程被称为聚焦。通常在操作过程中,是通过旋转镜头上的对焦环来实现的。有自动对焦系统中,是通过半按快门时,对焦伺服系统自动完成对焦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10
那是因为摄像机的最前面是一块凸透镜,需要调节距离,使得所成的像最清楚。这个过程就是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