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4:46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据胡适先生考证:麻将是由明代一种叫“马吊”的纸牌演变而来的。在明代,士大夫整日整夜沉溺于打马吊,把正事都荒废了。明亡之后,清人吴伟业著有《绥冠纪略》,认为明朝亡于马吊。当然,这样下结论今日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胡适指出,从前的革新家说中国有三害:鸦片、八股和小脚,其实中国还有第四害,这就是麻将。据估计,当时全国每天至少有100万张麻将桌,若以每桌只打8圈,每圈半小时计,就要消耗400万个小时,相当于损失了16.7万天的光阴;金钱的输赢、精力的消磨,都还不算。对此,胡适痛心疾首地感叹道:“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到哪一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 胡适还讲过这样一个海外见闻:他留学异国时,发现麻将已经传到国外,成为东、西方社会各界颇为时髦的一种游戏:“俱乐部里差不多桌桌都是麻将,书店里出了许多研究麻将的小册子。中国留学生没有钱的可以靠教麻将挣钱吃饭。”可是到了1927年,当他重游各国时,又惊奇地发现,麻将在西洋已成为“架上的古玩”,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何在?胡适分析后下结论:但凡“勤劳奋斗”的民族是绝不会被“麻将军”征服的,麻将只能是爱闲爱荡、不珍惜光阴的民族的“专利品”。 记载 “戏具,四十页为一具,一页为一种,分为四门,自相统辖。曰十万贯,曰万贯,曰索子,曰文钱。万贯、索子皆始于一而尊于九;十万贯自二十万贯始至万万贯共十一页,俱绘人形与万贯同。文钱一门最尊者为空汤,次枝花,次以一至九,并举水浒传宋江诸人实之。古云马吊脚,谓四门如马之四足也。”——《牧猪闲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4:47
麻将牌,亦称麻雀牌,是中国最普遍的娱乐用具之一。不论海内外,只要有华人之处,就有麻将牌劈啪之声。甚至在日本,近年麻将也很风行。麻将可算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且有国际性趋向! 麻将牌的起源,也有些不同说法。 近人徐珂著《清稗类钞》中,称麻将二字系“马吊”的音转,后来讹马吊为麻雀,还认为大约是江浙口音。其实不然。在江浙口音中“吊”和“雀”的发音相差很远,不大可能混淆。宋儒杨大年曾著《马吊经》,李嗣业亦著有《马吊谱》,详述马吊戏的玩法。惜未见到过这种古书,不得而知其详。 美国《侨报》1995年4月25日曾载一文,谓民间传说明初已有麻将牌。三保太监下南洋时,携有爱姬伍夫人(太监可有妻室,史有记载)。海上航行时,百无聊赖,郑和以“它”(不知为何物)状船上的铁饼,以“索”状绳缆,以“万”状甲兵,中、发、白字样状航行的旗帜,东西南北状以辨风向的小旗指标,制成牌以资消遣。这种说法有何依据,未见说明,又托附古名人故事,甚为牵强,难以使人相信。而且,如果明初真已有麻将之戏,为何有明一代和晚清以前的书中未见提及?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虽对大观园中宴饮娱乐之事,详备缕陈,唯始终未见提及麻将。如果那时已有麻将,在刘姥姥二入大观园时,薛姨妈、王夫人和刘姥姥一定会陪着贾母打上几圈,不一定需要鸳鸯来三宣牙牌令了。再如贾珍、薛蟠一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辈,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嬉戏,但亦未见提到他们打麻将的事。 近年苏州作家谷新之撰文,对麻将牌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谷氏认为麻将起源于江苏太仓。太仓本来就是皇家的粮仓,与东南主要产粮地区一样,所产粮食(米)作北京、边关粮饷之需。粮仓容易招引麻雀前来觅食,造成雀患,守仓兵丁以火*捕雀取乐。仓官对此不但不加干预,还予以奖励,每捕雀辄发给竹制筹牌,计数酬劳。筹牌上刻有字,同时亦可当作游戏工具。筹牌同时又是赏钱的凭证,于是又可以用来*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经不断演变而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将牌。“将”可能是“雀”的转音。其玩法和术语都与捕麻雀有关。 就以筒、索、万三种牌的图案而言,筒子就是捕捉麻雀所用火*横截面(或者*口)的符号。几筒表示几具火*。索就是束,是细索捆穿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是只鸟;二索为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东南西北为风向,土*无力,风向影响命中率,所以放*时要注意风向。中即打中,涂以红色,故称“红中”;白(白板)表示放空*,没有打着鸟雀;“发”表示得赏发财。“碰”即“砰”,是*声。成牌谓之“胡”,实为“鹘”(hū);鹘是鹰的一种,善捕雀,故每局胜了,就有如鹘来了,已操胜券。此外“吃”、“杠”等术语,都与捕雀有关。旧时麻将牌是竹制的,其图案则刻在磨光的骨板上,骨板镶嵌在竹板上。麻将牌用竹制而不是像有些牌是用纸做的,或许与最初的竹筹有关。不过这一点谷氏没有提起。谷氏关于麻将的起源的说法,说服力较大,似较可信。 麻将牌中谷氏没有提到的“花”,可能是后来加进去的。我所见*初年的麻将牌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只花。抗战期间,在沦陷区内很多人尽量不到娱乐场所去,免得受日敌和汉奸滋扰,大多闭门家里坐,成日打麻将,寝馈于斯,日以继夜,打牌技术,熟极而巧,并在牌中添加四个“百搭”,使打牌的方法变得更加灵活,颇能益智。麻将牌中有“百搭”,盖起自此时。 麻将之戏究竟起于何时,谷氏没有明确指出。上面提到《红楼梦》中没有提到过打麻将之事,估计乾隆中叶以前,麻将尚未发明。既然已有火*可以用来打鸟,大概是在晚清时期。从太仓的守仓兵丁从捕雀、玩筹牌开始到逐渐改进,得到推广,为大众接受,总有一个过程。清同(治)光(绪)年间作者李嘉宝(1867—1906)所著《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有这样的文字:“孙大胡子是天天打麻雀,嫖姑娘。”近年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1982年出版),谈到清末贵族生活娱乐时提到“并有时互约作‘叉麻雀’之戏。”可见,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打麻将已经很普遍了!参考资料: http://www.cqyxyx.com/dispbbs.asp?boardid=8&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