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0:32
淞沪会战的时候,*和日军都是添油战术,都是逐步增兵。最终,*投入兵力总数大约七十多万人,日军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伤亡大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十万人,这也是抗战期间*与日军作战,战损比最高的时期,达到了大约三比一的水平。也就是说,*每伤亡三个人,日军就会伤亡一个人。
在淞沪会战之后,*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军侵华战争整个过程来说,除了苏军参战后关东军被全歼之外,淞沪会战也是同一个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沪会战无论是对*,还是对日军,都是一场绞肉机似的战役。
*参战之初,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几个主力师为第一线作战部队,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后并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战场,而是不断补充到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几个师里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几个师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的优势,减少伤亡。所以,到撤离时,这几个师都经历了五六次补充,八十八师孙元良部更是经历了六次补充。
按照亲历了淞沪会战的郭汝瑰的观察,在淞沪会战期间,当时*中第一流的部队,投入战场之后,每个师大约可以持续作战一个星期,就会被打残,失去战斗力。最惨的是桂系的六个师,因为进入战场前,没有实地勘察地形,也没有充分了解敌情,就盲目发起集群式*,企图扭转战场局势,结果一败涂地,只有两天就被打残,溃退下来了。
对中日双方军队来说,淞沪会战期间难以忍受的是地形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利用的条件,上海本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无险可守,只能凭借河流之类的屏障对峙。除此之外,因为上海海拔低,又邻海,所以地下水特别浅,挖战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来了,战壕就会成为烂泥,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隐蔽,新兵比较听话一点,几乎是泡在水里战斗。
*一开始还有一些战机,所以日军并未完全掌握制空权,但过了没多久,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就歼灭了*的战机,完全掌握了控制权,接下来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制空权优势。每天上午饭后,日军升起系留气球对*阵地进行观测,发现情况后,还是指引炮兵进行炮击,所以*往往在前线阵地后面集结的时候,就会遭到日军炮击。
此外,日军还利用制空权优势,每天以三五架飞机编组,沿着沪宁线和*阵地来往巡回侦查,发现*大部队行军,就会召唤战机进行轰炸,或者来回往返扫射,对*造成极大伤亡,后方兵力到达南京一带,无法利用铁路线前运,伤病员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利用晚上输送兵力,伤病员,做饭。
所以,整个淞沪会战期间,*从上到下,最感到困难的就是战壕泥泞,日军飞机肆虐,加之日军重武器比*多,炮火完全压制了*炮兵,*炮兵基本上无法在前线支援作战,炮兵阵地只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被日军飞机侦查发现之后就遭到轰炸,损失惨重。除了技术装备和制空权的问题之外,*虽然一开始多数是老兵,但设计技术普遍低劣,远不如日军,所以弹药浪费严重。
到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仅*军基本上普遍被打残,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撤退的时候又是以溃退的形式撤离战场,所以原计划在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也没有能够组织起来,只好由后面上来的川军等部队,在嘉兴等地组织防御,迟滞日军进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队,组织防御。所以,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大多数都残破不全,建制紊乱,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