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3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40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蜀魏在渭水边的北原对峙,司马懿先是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使得进攻北原的蜀兵都损失惨重。后来,郑文诈降蜀,被诸葛亮看出破绽,*修书给司马懿,叫他前来劫营。
来劫营的魏兵遭伏击,全军十伤*,主将秦朗也死于乱箭之下。上方谷司马懿再次中计,险些丧命,结果渭南的营寨尽落入蜀兵手中。
司马懿败退回渭北,自己烧了渭水浮桥,在北寨传令说:“渭南营寨,现在已经落入敌人手中,诸位将士如果再说迎战,一律斩首。”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每日派人来魏营挑战,魏兵只是坚守不出。
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信和一盒子衣物,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是红红绿绿的女人衣物以及金银首饰。
信中写道:“仲达你既然是统领中原数十万大军的主将,不披上坚硬的铠甲拿起锐利的武器,在战场上与蜀兵一决雌雄,却畏畏缩缩躲在老鼠洞里逃避刀箭,这跟女人有什么两样呢?
现在我派人送了些女人衣物来,如果你还不出战的话,这些衣服你最好还是穿上,做个彻头彻尾的女人。如果你还算个男子汉的话,不甘心受辱,那就按期决战吧!”
司马懿看了信,不动声色,欣然接受了这份馈赠,并若无其事地和来使交谈,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事,并不涉及军事,使者回答说:“我们丞相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每天吃的很少。”
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事务繁忙,整天劳碌奔波,进食却那么少,他还能活得长久吗?”司马懿更坚定了坚守不出、疲惫蜀兵的决心,魏军将领心里十分不满,不甘受辱,纷纷要求出城,与诸葛亮一决胜负。司马懿推说魏明帝有令,让坚守勿动,不敢违背君命。
众将再请战,司马懿说:“你们既然要战,让我先奏明皇帝,明帝说战,那时我们竭尽全力,与诸葛亮大战一场,怎么样?”于是千里迢迢向朝廷请战。
明帝也知道司马懿的意思,就不准众将出战,司马懿又得到朝廷的支持,众将也无可奈何。
于是,不管诸葛亮用什么办法,魏兵只是按兵不动,疲劳蜀军。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较量的打算。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故军中。
姜维等人按照其生前嘱托,秘不发丧,组织蜀军撤退。司马懿领兵追赶,但唯恐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不敢穷追,便率部返回关中。终于,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扩展资料:
司马懿主要成就:
1、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2、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41
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用送妇人素服的方式,用讽刺坚守不战的司马懿为妇人的方式*其出战,而司马懿忍辱接受了此巾帼素服。
所以“巾帼之辱”的意思就是把男子讥讽成妇人,以此来作为对男子的侮辱。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因为用这样次的人本身就是歧视女性的无耻之徒!
李宗吾在写《厚黑学》时写到自己在读史看到司马忍受巾帼之辱时,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尽归司马氏矣!”,说司马氏得天下,得益于心黑脸厚,其实,这不过是文人的一种戏谑之语。
司马懿是一个纯纯粹粹的目的论者,为了达到目的是可以忍受一切的。司马懿凭军战,凭智算,他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他不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与上下手之间,便夺里曹氏经营数十年的天下,这本足以说明司马懿并不是一个草包,也算得上三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尤其是他的隐忍阴诈之术,则远高过诸葛亮,为达到目的,是不惜一切的,是能忍受一切的,巾帼之辱与夺取天下,哪个更重要呢?司马懿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至理。后来曹爽专政之初,并州刺史孙礼便劝他举事,可是他讲了“忍不可忍”四个字,一见到曹爽的人,便装成病得快死了的样子,而暗中搞阴谋。可见起城府之深。所以,司马终于移花结穆,顺利地实行了司马曹魏的“桃李代”。
但,一个“忍”字并非是万古成事之基。汉献帝亦不得不忍,便忍到底还是丢了帝位,失了天下。忍与不忍自有黄泉碧落之差别。英雄之忍,为小忍大不忍,而匹夫之忍则是大忍小不忍。楚霸王项羽英雄了得,可是他却忍得把天下送人,而不忍让人们说他不义;宋襄公可以不计胜负,却不忍天下说他不仁。所以他们的任都只能称为匹夫之忍。而司马懿则可忍巾帼之辱,但是,凡危及他*生存权利的人和事,他都毫不容忍地铲除。
诸葛亮也是一个目的论者,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忍受一切,也是不惜一切,但是他确实有不如人之处,那就是他永远无法抛弃他的精神信条,他无法去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他也许不是一个成功者,但他注定不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成功是由于天不假以时日,54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而去,这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假如他再有10年、20年的生命历程,谁知道三国的历史会怎样写呢?后人非议他不善权变,不善变通,不识时务,也许是这样,单大多是他不屑,不肯,不愿去走不同人们为他所主观设计出来的不同轨道。他一生是在走自己的路,而且走出了一片不朽。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83902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