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3:00
2007年春天,本报陆续推出了《思想·2007》主题报道,解读了我国部分校长别具魅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广大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的读者送上了一份韵味绵长的思想盛宴。而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的《行动·2007》系列报道将为大家展示一批教育行政管理决策者的先驱行动。纳入本次报道视野的主角是教育*,作为地方教育最高行政长官,他们的意志与行动往往更能左右一个地方教育的兴盛和衰落。当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写进国策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最直接面对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没有止于纸上,而是以睿智、以魄力、以坚韧、以赤诚、以所能调动的一切力量,切切实实地将发展大计浓墨重彩地写在了一方热土上,写进了千千万万教育受惠者的心中!
行动·2007,一路走来,有破冰的裂响,有花开的回声……
当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阳市是湖北省农村县市中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如今,当阳致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投入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三年来,当阳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基本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80%投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今年,投入260万元,彻底改造苏区学校脚东中学。同一标准配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2003年以来,为全市小学新生统一配备钢木可升降式课桌椅,今年将为初中新生统一配备。2005年,为全市中小学统一安装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实现了“校校通”,今年,投资119万元为全市初中远程教育设施统一升级。为解决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实验仪器不配套的问题,2007年,投资168万元,按照一类和二类标准,为全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统一配备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课实验器材。2003年,当阳市*统一接管义务教育中小学债务,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偿还,至2007年底,中小学债务将基本偿还完毕,让全市中小学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五年来撤销了56所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小学,小学校均规模达到500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实行定编到校基础上的全员聘用,实行三轮竞聘,后两轮竞聘打破学校、乡镇界限,使城乡教师实现了数量和学科结构上的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建立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交流任教制度,目前,该市有28名城乡教师交流任教。选派城区优秀副校长到农村学校挂职,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教师培训向农村学校倾斜。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省城参加培训学习,组织以农村教师为主的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乐等5个短缺学科教师培训。规范办学行为。按照中考综合质量评估结果,将重点高中计划内招生指标全部分解到初中学校,加大合格率、巩固率在指标分配中*的力度,有力地推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遏止了初中择校,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变只重视个别尖子学生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秭归·为留守学生撑起爱的蓝天 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大多数农村家庭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目前全县有留守学生3227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2%以上。为此,秭归县教育局把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人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学生管理小组,乡镇中心学校、县教育局成立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学校管理小组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和基本信息卡,打印成册后分发到全体教师手中。教育局每年定期召开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并把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全县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的必备内容。学校设立救助留守学生“爱心基金”,各校领导和党团员带头为“爱心基金”捐款。仅2005年秋季,留守学生最多的梅家河乡,采取多种渠道共筹集爱心基金18260元,救助留守学生138人次,确保了不让一个留守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班主任做留守学生的知心人,定期与本班留守学生进行谈话,随时给以帮助和关心。班级设立“知心信箱”,成立留守学生关爱协会,开展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每年暑期开展节假日团聚活动,组织留守学生,乘坐专车到上海、浙江等地与家长团聚,化解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进行实实在在的“补爱”。精选学校保育员,细心照看“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全县各学校开设了亲情教育课堂,建立了电话联系制度和“亲情电话簿”,设置了“爱心电话室”,开通了“亲情热线”、“书信热线”。留守学生每月都给父母写信,并通过电子邮件、QQ视频等方式与父母在网上对话、交流,传递亲情。聘请“五老”人员担任“留守学生”校外义务教育辅导员,加大对网吧和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举办亲情征文、自我画像、情满中秋、演讲等活动,让留守学生找到学校生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给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疏通学校与监护人的联系渠道,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长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三年来,长阳有一大批深居大山的中小学教师从学校的讲台走上宜昌市教师论坛,走上*教科所举办的教师年会论坛……
长阳教育的决策人深知,一所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教师;一个县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队伍素质。教师素质从何抓起?如何定位?重点向什么方向发展?长阳发动了以校为本抓研修的引擎。教育局下发了《校本研修活动实施意见》,成立由*任组长的全县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研训员联系乡镇(校)制度,制定《县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考核标准》,将各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与单位评先、干部考核、教师的专业职务评聘、评先表模等有机结合,构建行政部门推动、业务部门带动、学校和教师行动的整体联动机制。与此同时,长阳以《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为载体,对校本研修的活动、听评课、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县研训中心制定了各学科《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了“校本研修校校行”活动,因地因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做到教学、研究、培训同步走。如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育技术应用、教育名著研读、德育实效性研究、师生评价等均是校本研修的内容,许多学校还建立校本研修问题库。为确保选题与教学的实效性,突出课堂教学研修的重心,在“自修、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模式下,成功探索出了“专题式”、“内需式”、“案例式”、“诊断式”、“参与式”、“互动式”、“实践式”、“论坛式”等研修形式。长阳各中小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如校际联片研修、读书沙龙、教学后记、教育叙事,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校本研修的好做法。长阳教育定期举办优秀论文、案例、课堂教学、说课评比、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育叙事展评、教师才艺展示、教师论坛等活动,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校本研修中,长阳教育步入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五峰·保育寄宿制成果显著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支脉,素有“老少边山穷”之称。按照“高中稳定发展、初中形成规模、小学相对集中、联村办村小”的布局调整思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大胆尝试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建了农村中小学保育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经过几年努力,全县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和教育部门统筹“二期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校危改工程、中小学寄宿制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捐资援建工程等专项资金,总投资3000多万元,大力改善了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至2006年,全县52所有寄宿生的初中、小学中,建成县级保育寄宿制示范学校31所,其中20所荣获宜昌市保育寄宿制示范学校称号。立足“保育——寄宿”特点,探索了系统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总结出了“五保一育”经验,即保生活,保娱乐,保健康,保安全,保学习,育新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吃得饱,学得好的目标,彻底改变了大山区儿童“读完小学六年级,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辛酸上学史。坚持规模办学,彻底改变了农村小学,特别是大山区农村小学长期存在的多级复式教学的落后局面,加上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为大山区巩固“普九”,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学生宿舍、食堂、厕所配套率分别达到70%、80%、90%以上;图书、仪器及各类教学器材达省标比例上升到90%;所有规划保留的中小学校都建起了现代远程教育KU波段网络;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生机勃勃。保育寄宿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一个不少,7~12周岁儿童入学率100%,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98.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17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94.1%。
夷陵·从战略高度创建教师无忧后方 近几年来,宜昌市夷陵区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的重要工作。夷陵区委、区*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来抓。正式出台了《*夷陵区委、夷陵区*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逐年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仅2006年,在原有的经费列支基础上,区财政和区教育局划拨专项经费近800万元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增加到1000万元以上。
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并实施了《夷陵区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3年,全区共选派了3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从2006年起,实行有计划的吸纳专科及以上毕业生补充农村教师队伍,以解决边远山区教师补充难的问题。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对长年工作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任教的教师每月由区财政发给生活、交通及特殊工作补贴。积极探索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新办法,拟定2007年在夷陵区邓村乡、樟村坪镇进行试点,实行*解决土地,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前期启动资金,教师个人集资的办法修建教师住房。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把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村,每年两次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城区进行免费培训。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由区财政专项列支每2年一次全体教师全面体检。同时,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教师增加6%的补充医疗保险。全区所有教师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实行个人交纳7%,财政交纳20%保险金,从今年3月开始,教师个人交纳部分由单位给予补贴。
建立“名师”学习资料补贴制度。全区拥有校级名师1000名,镇级名师800名,区级名师500名,市级及以上名师100名的名师团队。对任期内的市级以上名师和区级名师分别每月发给300元和100元的学习资料费。
兴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兴山县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县。面临移民就业、开发的压力,兴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全县对职业学校进行了整体布局调整,由原*中专、电大、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等五所学校联合组建成新的职教中心。开设了采矿、化工、水电、农学等18个专业,有常规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768人。与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大专院校联合开办了经济管理、法律等20个专业专、本科函授班。每年举办各类技能培训50期,培训学员5000多人。实行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办学。职教中心与兴发集团联合办学,建立职工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人才,即职前培养培训——上岗工作——职后再培训——再上岗工作,为兴发集团输送对口中专毕业生3000多人,轮训职工15期2000多人,校企之间形成了“产教并举、产教结合、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良性循环。实行订单培养拓宽发展空间。先后与深圳兢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昆山工业园、北京国家审计署、上海比亚迪公司等企业单位达成协议,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培养。近几年来,累计与上述企业签订“订单”协议20多个,开办电工电子、计算机、旅游与饭店管理等专业,培养、培训人员1000多人,并全部推荐就业。
围绕“科教兴农”战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在县农业局、劳动局、团县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承担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任务,先后组织了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电工电子等短训班,培训农民2000多人,并分别转移到北京、深圳、江苏、武汉、上海等地工作。
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组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5000多人次,编写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小册子15000多册,无偿发给各地农民,让农民掌握致富的科学技术。兴山先后被评为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农民科技培训先进单位”、市“阳光工程先进单位”等。
远安·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 远安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人才强教”作为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工程来抓。落实教师待遇。教师工资实现了全县统筹,由县财政按月足额直达教师个人账户。全县教职工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县财政按教师工资的4%为全县教职工增加医疗补助。县财政为全县所有教职工每月增加1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为所有在岗教职工落实年终一次性奖励工资。全县教师工资待遇保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优化队伍结构。远安县坚持从改革入手,在县委县*的强力推进下,工龄满三十年或女教师50岁、男教师55岁的,在个人提出申请的条件下可以退养。全县民办教师一次性解决到位,代课教师一次性清退到位。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全县35岁以下教师占51%,50岁以上教师只占0.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及资格证制度,所有教职工、中小学校长全部持证上岗,选拔任用全部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重视师德建设。各学校普遍建立了师德承诺、师德研究、学生评师、师德投诉、师德考核、师德督导制度,全县连续五年实现师德师风“零投诉”。
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五年培训规划》,开展了岗位培训、专业培训、新教材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县财政落实了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年人均达到600元以上。专任教师新课程培训面达到100%,所有专任教师完成了到高一级学校的跟岗培训,同时与高校联姻,开展以学历为主的继续教育。
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近五年来,通过公开招考,全县共引进14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实施“名师工程”。全县建立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培训和考核机制,按每人每月50元至300元标准落实了名师津贴,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2004年以来,全县教师共有268人获国家级、390人获省级、670人获市级“四优”成果奖。2006年,远安县获得湖北省首批“人民满意的教育县”称号。
枝江·科研兴教推进课程改革 在枝江教育如春天灿烂的大观园中,教学科研更像一朵奇葩,芬芳艳丽,绽放夺目。近5年来,枝江市申请并立项结题的国家级课题8个,省级课题33个,宜昌市级课题65个。15所学校获得“省多学科改革先进单位”、“省教改实验先进学校”等称号。
各校按照《枝江市课程改革实验课题指南》确立一批服务课改的研究课题。在确定的研究课题上,规范对全市课题的申报、立项、过程管理、鉴定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将教学问题课题化,以课题研究推动、促进课改。《小学两分法评价实验》在省级立项并进入第二阶段实验。《初中数学读写与创新》、《中学生综合艺术课程教材研究》、《初中生物发展性评价》等17所学校研究课题通过宜昌市级验收。《初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研究》等6所学校研究课题通过省级验收结题。白洋小学以“愉快教育”课题为实验田,将专题研究抓落实,实出重点保深化,从而推进学校整体课题研究,走出一条农村学校课题研究特色的新路子。董市一中引导教师加强论著和教育科研转换能力训练,以语数外教学综合改革实验、语文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数学目标评价实验等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获得“湖北省省教改实验先进学校”殊荣。
枝江市实验小学开展的校外体验教育科研活动,活动场所选择在市郊,学校每周选派3个班级超过200名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锻炼,接受封闭式教育。实践基地课程形成了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等6大活动体系,共20个类别,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磨炼学生意识,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在此对撞。枝江市实验中学,引进先进管理思想,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读书、教师互动作课等4项科研,使教师的学习意识、教研意识、优化课堂的意识大大增强。枝江教研促教改,大力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