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2

  道德产生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A.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B.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C.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D.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C、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D、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E、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道德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史上争议颇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 界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阐释的,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无庸 置 疑,这种观点抓住了人类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揭示了人类道德起源最为根本的方面。但细 究起来,这种阐释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一,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物学考察,未看 到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其二,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 源的心理学考察,未揭示人类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所以,我们认为,要真正全面而系统地 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必须抓住以下三个视角:�
  一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最早从生物学的视角论述人类道德起源的是达尔文。他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有机体进化的 基础。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起来,而没有这 种 性状的,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人所特有的、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道德品行的自然 根 据存在于某些动物所具有的合群性本能即社会本能里(例如,在和同伙的交往中寻求快乐、 彼此提示危险、用各种方式维护和帮助同伙等)。在达尔文看来,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在自 然进 化中获得了这类“社会”属性,原始初民又继承了人类祖先的“社会”属性,而“种种社会 性的本能——而这是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在一些活跃的理智能力和习惯影响的 协助之下,自然而然地会引向‘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金科玉 律,而这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了”。��〔1〕�达尔文的进化观把人类道德说成是动物本能 的继续,没有看到高等动物的社会本能和劳动、思维萌芽与人类的劳动、思维及道德行为的 本质区别,从而没有真正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但却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理前提— —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动物依靠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取得现存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它只能作为类的个体消极地适应 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客观环境 发生了变化,动物的生存条件也就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动物有机体从生理结 构到生理机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生适应新条件的结构与机能,以与外界环境达到 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动物才能生存并繁衍下去。在动物群中,彼此之间依靠生存的自然本 能联系 在一起,其中合群性是群居动物比较突出的一种本能。 合群性本能既有基因遗传的因素,也有个体后天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的因素。正是由于大 地和气候条件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祖先这种合群性极强的动物从树栖生活改为地面生活, 从而使合群性本能逐渐巩 固起来。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虽然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但对于像人类祖先这样的动物的生 存却极为重要。它为由人类劳动所直接产生的社会联系奠定了生理机能方面的基 础。 人类的社会联系正是从这种合群性本能中升华出来的。而劳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 这种 群体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 —社会”,��〔2〕�正是在社会及其发展进程中才产生了人类道德。�
  二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

  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生理前提,而原始初民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所产 生的恐惧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敬畏感乃是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 心理动因。�
  原始社会初期,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使得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只是 一种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在他们的意识中,个体与氏族是连结为一体的,个体不是作为氏 族的成员,而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而存在的。这种原始意识的对象只是外在 事物,是自然界。面对自然界,原始初民不可能认识其中的奥秘;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 他们总是感到*为力。于是,自然界被他们想像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威胁着 人类。原始初民对此感到恐惧和忧虑,从而将一些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亲族加以崇拜 , 即图腾崇拜。根据人类学家的分析,建立图腾崇拜的目的是试图借此抵抗和控制自然,并力 图使自然秩序化。然而,图腾崇拜产生后,它往往以巫术、祭礼等神秘的方式引发初民的惧 怕心理,增强初民的敬畏感,并由此控制了人类,使人类自身秩序化。因为随着图腾崇拜的 产生,出现了诸多禁忌。通过这些禁忌*了初民的那些危及种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欲念 和冲动,强化了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为基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保证。图腾崇拜又是通过各种 祭 礼仪式进行的,而各种祭礼仪式则强化了个体与氏族之间的联系,使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 本能蒙上了社会性很强的色彩,从而使人类祖先在获得食物和抵御猛兽的过程中,群体成员 之间在行动上的互相配合越来越完善,最终导致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和客观世界发生了复杂的联系,尤其是产生了动物界所没有的也不 可能有的人和人的联系。这就根本改造了人类祖先的自然群体,而代之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 社会。�
  集体劳动必须有分工协作,彼此要相互了解,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这就要求个 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他人、集体的关系,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是否有利于群 体的 协作。可以这样说,反思就是自我意识的开始,它是在分工协作的社会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 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也使得人改造 客 观世界的劳动建立在人对自然界的了解、意识到人对自然界的力量、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 关系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原始初民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他们在体力,尤其是智 力方面与现代人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们在控制和利用自然方面,也远远不及现代人;再加 上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原始初民无法依靠个人的能力来获得相对较好的个人生存和发 展的条 件。这就必然使个体对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产生某种依赖并导致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 或曰自我意识。这种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自我意识使人形成某种程度的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归属的 实质在于个体对某一团体的价值认同。 归属感的原始表现是法国人类学家凯姆所称的“集体精神。”早先,在原始初民那里,这种 “集体精神”为整体氏族群体所共有,但它不是来自个体意识的总和,也不是从直接经验中 取得的,而是个体与氏族群体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集体精 神”的存在不以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为条件,氏族群体先于个体而存在,当个体死亡时,氏 族群体依然存在,“集体精神”也依然存在。随着社会劳动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 , 这种整体先于个体的“集体精神”逐渐被整体基于个体的自我意识所取代。整体基于个体而 存在,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脱离整体而存在;恰恰相反,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个体必 须依赖于整体,决定了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归属感。归属感形成的前提如前所述,是人 类社会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面对自然界的威胁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对立。一方面,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生存,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 要。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又经常表现为强大的外在力量,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蒙 昧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就使得人类不得不联合起来与自然抗争。�
  “个体作为联合起来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归属感中势必包含着一种敬畏感。 ”��〔3〕�本质地看,敬畏感既是对个体利益的肯定,又是对社会共同体的根本利益的 肯定。敬畏感是在个体知觉到外在诫律对种族以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后而引发的一种 道 德情感。当个体使用“我们”一词来代表一个社会共同体时,这中间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 不论使用这一词的人是否意识到):其一是我属于这个共同体,我个人的某种利益是与这个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以我个人的力量难以把握或抗衡某一对象,而只能依靠“我们 ”这个共同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共同体既是个体成员的利益所系,又是个体消除或减少恐惧 感、形成归属感所依赖的对象,因而个体对这一共同体必然产生敬畏之情。正是这种归属 感和 敬畏感,使原始初民必然把个人需要视为原始集体的共同需要,或者把原始集体的需要视为 自己的需要,从而把个人同社会(集体)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必然地产生原 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必然使这种原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成为调节原始社会关系(原始 个人与原始集体的关系,原始个人与原始个人的关系等等)的必要手段,并必然地使其成为 原始初民的真诚的道德需要。�
  三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

  恐惧感以及由它产生的归属感和敬畏感虽然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但是它们本身却是 在 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萌发和发展的。因此,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 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 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道德的主体。从人类祖先利用自己加工制作 的第一件工具来获取生产资料,满足自己生存需要时起,人就开始脱离动物,从而以人类的 名义进行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4〕� 在生产劳动中,人不仅使自己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 器官,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而且由于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使用工具作用于对 象,使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在质上的不断提高, 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环境和对象, 而且给人类满足需要的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天然节奏和秩序加进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从而使得人不仅了解自然界,而且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 己的活动。而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性活动,一方面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得以掌握“ 两种尺度”:人既按照他的本性即他的需要的主体尺度来对待自然界,同时又以对象的客观 尺度即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又使个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 意识到他人和群体的存在和利益。于是,在原始氏族内部便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 调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要求,即个人对群体利益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的行为准则,并通过群 体的*使之趋于稳定。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按这些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办 事,原始氏族或部落整体就不能维持,个人也无法生存,因而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维护群体 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念,从而使自己成为道德的主体。�
  第二,生产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马克思说:“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 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5〕�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 , 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随着劳动分工的产 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 追求也逐渐产生了。利益的追求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别,导致了原始初民作为“类个体”存在 的分解。于是,原始初民那种个人同群体的直接同一也遭到冲击,产生了个人同与之相互交 往的他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当这种矛盾关系不断地打破原来那种“天然秩序”而上升 为社会的主导关系时,调整这种关系就成了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从两个方面促成了道德的产 生:一方面,劳动活动必然使原始群体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而需要保持以前那种群体的和谐 统一;另一方面,劳动活动又使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而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群体的 存在和统一。道德调整就是基于利益矛盾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群体这两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 别的需要的产物。这就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必要性。�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劳动不仅带 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 全 面发展的要求。尽管这种意识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还没有成为道德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内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道德发生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动因,推动着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 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想像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使人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 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注释

参考资料:[1]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第190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3

道德产生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A.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B.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C.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D.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C、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D、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E、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道德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伦理学史上争议颇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 界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阐释的,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无庸 置 疑,这种观点抓住了人类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揭示了人类道德起源最为根本的方面。但细 究起来,这种阐释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一,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物学考察,未看 到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其二,它忽视了对人类道德起 源的心理学考察,未揭示人类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所以,我们认为,要真正全面而系统地 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必须抓住以下三个视角:?
一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最早从生物学的视角论述人类道德起源的是达尔文。他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有机体进化的 基础。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起来,而没有这 种 性状的,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人所特有的、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道德品行的自然 根 据存在于某些动物所具有的合群性本能即社会本能里(例如,在和同伙的交往中寻求快乐、 彼此提示危险、用各种方式维护和帮助同伙等)。在达尔文看来,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在自 然进 化中获得了这类“社会”属性,原始初民又继承了人类祖先的“社会”属性,而“种种社会 性的本能——而这是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在一些活跃的理智能力和习惯影响的 协助之下,自然而然地会引向‘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金科玉 律,而这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了”。??〔1〕?达尔文的进化观把人类道德说成是动物本能 的继续,没有看到高等动物的社会本能和劳动、思维萌芽与人类的劳动、思维及道德行为的 本质区别,从而没有真正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但却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理前提— —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动物依靠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取得现存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它只能作为类的个体消极地适应 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客观环境 发生了变化,动物的生存条件也就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动物有机体从生理结 构到生理机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生适应新条件的结构与机能,以与外界环境达到 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动物才能生存并繁衍下去。在动物群中,彼此之间依靠生存的自然本 能联系 在一起,其中合群性是群居动物比较突出的一种本能。 合群性本能既有基因遗传的因素,也有个体后天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的因素。正是由于大 地和气候条件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祖先这种合群性极强的动物从树栖生活改为地面生活, 从而使合群性本能逐渐巩 固起来。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虽然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但对于像人类祖先这样的动物的生 存却极为重要。它为由人类劳动所直接产生的社会联系奠定了生理机能方面的基 础。 人类的社会联系正是从这种合群性本能中升华出来的。而劳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 这种 群体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 —社会”,??〔2〕?正是在社会及其发展进程中才产生了人类道德。?
二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

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生理前提,而原始初民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所产 生的恐惧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敬畏感乃是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 心理动因。?
原始社会初期,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使得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只是 一种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在他们的意识中,个体与氏族是连结为一体的,个体不是作为氏 族的成员,而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而存在的。这种原始意识的对象只是外在 事物,是自然界。面对自然界,原始初民不可能认识其中的奥秘;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 他们总是感到*为力。于是,自然界被他们想像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威胁着 人类。原始初民对此感到恐惧和忧虑,从而将一些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祖先或亲族加以崇拜 , 即图腾崇拜。根据人类学家的分析,建立图腾崇拜的目的是试图借此抵抗和控制自然,并力 图使自然秩序化。然而,图腾崇拜产生后,它往往以巫术、祭礼等神秘的方式引发初民的惧 怕心理,增强初民的敬畏感,并由此控制了人类,使人类自身秩序化。因为随着图腾崇拜的 产生,出现了诸多禁忌。通过这些禁忌*了初民的那些危及种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欲念 和冲动,强化了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为基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保证。图腾崇拜又是通过各种 祭 礼仪式进行的,而各种祭礼仪式则强化了个体与氏族之间的联系,使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 本能蒙上了社会性很强的色彩,从而使人类祖先在获得食物和抵御猛兽的过程中,群体成员 之间在行动上的互相配合越来越完善,最终导致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和客观世界发生了复杂的联系,尤其是产生了动物界所没有的也不 可能有的人和人的联系。这就根本改造了人类祖先的自然群体,而代之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 社会。?
集体劳动必须有分工协作,彼此要相互了解,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这就要求个 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他人、集体的关系,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是否有利于群 体的 协作。可以这样说,反思就是自我意识的开始,它是在分工协作的社会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 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也使得人改造 客 观世界的劳动建立在人对自然界的了解、意识到人对自然界的力量、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 关系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原始初民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他们在体力,尤其是智 力方面与现代人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们在控制和利用自然方面,也远远不及现代人;再加 上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原始初民无法依靠个人的能力来获得相对较好的个人生存和发 展的条 件。这就必然使个体对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产生某种依赖并导致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 或曰自我意识。这种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自我意识使人形成某种程度的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归属的 实质在于个体对某一团体的价值认同。 归属感的原始表现是法国人类学家凯姆所称的“集体精神。”早先,在原始初民那里,这种 “集体精神”为整体氏族群体所共有,但它不是来自个体意识的总和,也不是从直接经验中 取得的,而是个体与氏族群体浑然一体的原始意识。“集体精 神”的存在不以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为条件,氏族群体先于个体而存在,当个体死亡时,氏 族群体依然存在,“集体精神”也依然存在。随着社会劳动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 , 这种整体先于个体的“集体精神”逐渐被整体基于个体的自我意识所取代。整体基于个体而 存在,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脱离整体而存在;恰恰相反,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个体必 须依赖于整体,决定了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归属感。归属感形成的前提如前所述,是人 类社会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面对自然界的威胁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对立。一方面,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生存,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 要。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又经常表现为强大的外在力量,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蒙 昧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就使得人类不得不联合起来与自然抗争。?
“个体作为联合起来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归属感中势必包含着一种敬畏感。 ”??〔3〕?本质地看,敬畏感既是对个体利益的肯定,又是对社会共同体的根本利益的 肯定。敬畏感是在个体知觉到外在诫律对种族以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后而引发的一种 道 德情感。当个体使用“我们”一词来代表一个社会共同体时,这中间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 不论使用这一词的人是否意识到):其一是我属于这个共同体,我个人的某种利益是与这个 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以我个人的力量难以把握或抗衡某一对象,而只能依靠“我们 ”这个共同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共同体既是个体成员的利益所系,又是个体消除或减少恐惧 感、形成归属感所依赖的对象,因而个体对这一共同体必然产生敬畏之情。正是这种归属 感和 敬畏感,使原始初民必然把个人需要视为原始集体的共同需要,或者把原始集体的需要视为 自己的需要,从而把个人同社会(集体)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必然地产生原 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必然使这种原始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成为调节原始社会关系(原始 个人与原始集体的关系,原始个人与原始个人的关系等等)的必要手段,并必然地使其成为 原始初民的真诚的道德需要。?
三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

恐惧感以及由它产生的归属感和敬畏感虽然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但是它们本身却是 在 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萌发和发展的。因此,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 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 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道德的主体。从人类祖先利用自己加工制作 的第一件工具来获取生产资料,满足自己生存需要时起,人就开始脱离动物,从而以人类的 名义进行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4〕? 在生产劳动中,人不仅使自己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 器官,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而且由于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使用工具作用于对 象,使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在质上的不断提高, 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环境和对象, 而且给人类满足需要的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天然节奏和秩序加进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从而使得人不仅了解自然界,而且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 己的活动。而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性活动,一方面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得以掌握“ 两种尺度”:人既按照他的本性即他的需要的主体尺度来对待自然界,同时又以对象的客观 尺度即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又使个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 意识到他人和群体的存在和利益。于是,在原始氏族内部便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 调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要求,即个人对群体利益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的行为准则,并通过群 体的*使之趋于稳定。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按这些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办 事,原始氏族或部落整体就不能维持,个人也无法生存,因而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维护群体 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念,从而使自己成为道德的主体。?
第二,生产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马克思说:“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 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5〕?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 , 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随着劳动分工的产 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 追求也逐渐产生了。利益的追求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别,导致了原始初民作为“类个体”存在 的分解。于是,原始初民那种个人同群体的直接同一也遭到冲击,产生了个人同与之相互交 往的他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当这种矛盾关系不断地打破原来那种“天然秩序”而上升 为社会的主导关系时,调整这种关系就成了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从两个方面促成了道德的产 生:一方面,劳动活动必然使原始群体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而需要保持以前那种群体的和谐 统一;另一方面,劳动活动又使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发展而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群体的 存在和统一。道德调整就是基于利益矛盾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群体这两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 别的需要的产物。这就是道德得以产生的必要性。?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劳动不仅带 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 全 面发展的要求。尽管这种意识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还没有成为道德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内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道德发生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动因,推动着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 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想像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使人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 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3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的条件:
1.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劳动不仅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因为劳动不仅带
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己的全面意识和

面发展的要求。尽管这种意识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还没有成为道德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内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道德发生中的积极的肯定的动因,推动着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
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想像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使人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
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4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3)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产生了
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