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4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20:35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21:53
时下德育的实效性被宣传地甚嚣尘上。德育即道德教育。在现在整个社会除经济在发展外,其他不能说倒退但停滞不前来看,德育确实没有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受到质疑,遭到责难实属正常。诚然,德育的发展相对于经济来讲,是落后的。那么在强调德育实效性的今天,我们首先要让普罗大众明白的是:。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去探讨如何改革德育,如何进行德育建设,从而达到德育实施的目标,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说过“在其现实意义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是把人放在社会意义上来讲的,也即人的社会属性层面。人还有作为自然产物的自然属性,比如生儿育女,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作为自然生物的一些特征。当人作为自然人的时候,是无所谓道德的。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欲求是本能的,除了年龄、体质、力量的差别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不平等,更没有所谓的名誉、地位、权力的需要。他们彼此间是相互的。为了生存发生的争斗也无所谓善恶,只是本能使然,即人人自为,人对人如同狼对狼,也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诚如爱尔维修所说:“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
但是,当人类社会产生和形成并发展起来后,道德也随之产生了。当人成为社会人之后,他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为了共同生活下去,人不能象自然状态下无序发展,必须有一定规则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订立共同的契约来遵守。也如英国早期契约论者霍布斯所解释的:人人都向每一个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这个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如果人在相互交往中,不能订立这些契约,则人将无法继续发展,终究沦为与虎、狮等一类的动物。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交往能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契约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规则,在经过漫长的人类劳动历史的发展后,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的道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23:28
因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你只有遵行它,才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所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