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45
黄瓜原产于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
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野生黄瓜经过长期
的栽培、驯化,苦味变轻,开始食用。
此后,黄瓜便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
择和引变,形成很多变种或生态型。再经过各地不断淘汰和改良,
发展成为现在的多种栽培品种。
西亚地区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栽培黄瓜,后传播到西方。
公元一世纪,在罗马。希腊。小亚西亚开始栽培。黄瓜传播到欧
洲各国比较晚,9世纪传到法国和*。英国在1327年才有栽培的
记载,1573年之后,才得到快速发展。1494年哥伦布在海地岛开
始种植。1535年在加拿大印地安开始栽培,1584年传人弗吉尼亚
岛, 1609年传人马萨诸塞州。10世纪传入日本。
根据我国历史记载, 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
域,从印度带回黄瓜种子,经传到北方,经驯化形成华北系
统的黄瓜。其特点是节问和叶柄较长,根系细长,再生能力弱,
果实较长、皮薄。有刺瘤,早熟。另外一条路,由印度从东南亚
经水路传到华南,经驯化形成华南系统的黄瓜。其特点是叶片较
厚,根系较强,果实粗而短,果皮较坚硬。无刺瘤,晚熟。到了
唐朝,已能在温室栽培黄瓜。唐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
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元、明
朝以后,在《学圃余蔬》书中写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
地人种之火室中,*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
供。”这些记载说明北京农民用温室栽培黄瓜的技术已有相当水
平了。
18世纪到20世纪初,黄瓜的露地栽培比较普遍,从南边的福
建、广东,到东北的黑龙江,多数省都有种植,但用保护地栽培
黄瓜的甚少,只有在京城郊区用阳畦、小暖窖、温室等形式进行
小面积的种植,供达官贵人享用。后,露地黄瓜的栽培面积
有了较大的进展,连*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也试种成功。保护
地黄瓜不仅城市郊区种植,广大农村也普遍栽培。由于阳畦、温
室、小暖窖的透光材料都是采用玻璃,发展速度受到了*。
50年代中期,由国外引进塑料薄膜开始研究试验。当时北京
农业大学园艺系曾利用小拱棚种植了黄瓜,结果收到早熟丰产的
效果。1958年山西农学院也曾利用塑料薄膜覆盖黄瓜,同样收到
良好效果。60年代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先后应用塑料小
拱棚种植黄瓜。自从1963年我国能自行生产农用塑料薄膜以后,
黄瓜保护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覆盖形式也开始增多。1965年前
后,东北地区出现了简易的塑料大棚,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瓜、
果类蔬菜提早定植和提早成熟开创了好的前景。1966年长春市郊
区建立了一座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从此以后, 全国塑
料大棚面积迅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国塑料大棚面积为5333
公顷,1993年大棚面积为33333公顷。
60年代以前,保护地的主要形式是温室栽培。温室用的采光
材料全是玻璃,而且需要人工加温。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
大型工矿区。由于玻璃重量大、易破碎,需要坚固的框架作支撑,
造价较高,所以,全国温室面积较小。70年代初,塑料薄膜的应
用,塑料日光温室也开始较快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城市蔬菜市场的
开放,流通领域的*改革,为塑料日光温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再加上塑料日光温室比塑料大棚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在京、津、
鲁、冀等地区严冬能够生产黄瓜,所以,塑料日光温室生产的发
展比塑料大棚更快。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19年全国
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总面积为13.28万公顷,1995年总面积为66.6
万公顷以上。 以河北省为例:1985年全省日光温室为0.366万公
顷,1995年为4. 654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12.7倍。黄瓜是蔬菜
当中主要的一种,也是保护地栽培当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我国
塑料温室和大棚栽培的黄瓜都各占其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露
地、大棚和温室黄瓜的生产,使新鲜黄瓜达到周年供应。